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

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翻译

石头小溪里的水流已经变得湍急混乱,长满青苔的小路上行人渐渐稀少。
太阳落山时分,在东边的树林下,山中的僧人独自返回寺中。
往昔心怀庐山之幽意,更何况现在与远离尘嚣的高僧不同道。
修道之心深沉而寂寞,世俗之情充满是非纷扰。
将来定会去寻找名山修行,哪里还期望能再见到世俗的清静光辉呢?

注释

石溪:布满石头的小溪。
流已乱:水流变得湍急且不规则。
苔径:长满青苔的小路。
人渐微:行人越来越少。
日暮:傍晚时分。
东林:泛指东方的树林,此处特指修行之地。
山僧:住在山中寺庙的僧人。
还独归:独自返回居住地。
昔:过去,从前。
庐峰:庐山,这里代指隐逸修行的地方。
意:心意,情趣。
远公:指古代的高僧,如慧远法师,这里泛指高洁的僧人。
违:不同,相背离。
道性:修道者的心性。
深寂寞:非常孤寂。
世情:世俗人情。
多是非:充满了纷争和对错。
会寻:将来一定会去寻找。
名山:有名的山,常指修行圣地。
去:离开,前往。
岂复:哪里还,岂不是。
望清辉:期待看到清静明亮的光辉,比喻精神上的宁静与超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纷扰的逃避和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石溪流已乱,苔径人渐微"两句,写出了一个秋季的山林景色,溪水因枯木倒塌而变得紊乱,而曾经热闹的人迹也逐渐稀少,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反映出他对喧嚣红尘的疏离感。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则具体描绘了一个时间背景和场景:黄昏时分,一位山中僧侣独自返回庐舍。这不仅是外在景象的描写,也暗含诗人对那种淡泊明志、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昔为庐峰意,况与远公违"两句表达了诗人过去曾有过栖息于山林之中的愿望,但现在这种愿望却与现实中的一些人物或事物产生了矛盾。这里的“远公”可能是指某位隐逸之士,而“违”字则透露出一种无法如愿的无奈。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清醒,他对“道”的追求本质上是深邃和寂寥的,而世间的情感和事物则充满了虚假与纷争。

最后两句"会寻名山去,岂复望清辉"表达了诗人最终的决心——要去寻找那些著名的山峰,也许在那里能够找到心灵的净土,不再被世俗的光辉所诱惑。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是对内心平静与清明的一种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深切愿望。

收录诗词(198)

王昌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字:少伯
  • 籍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 生卒年:698— 756

相关古诗词

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

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

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

赐庆垂天泽,流欢旧渚宫。

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

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

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

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

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又赠李侍御

渺然客子魂,倏铄川上晖。

还云惨知暮,九月仍未归。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上同州使君伯

大贤本孤立,有时起丝纶。

伯父自天禀,元功载生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