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卢思敏归天台

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神仙之徒往往窟宅乎其间。

我尝探奇恣玄览,直上绝壁穷跻攀。

松风流水声瑟瑟,桃花玉洞春漫漫。

曾逢两仙人,对弈犹未残。

㲯毵白发长被耳,千二百岁如童颜。

手携绿玉杖,剑佩黄金环。

见我拂衣起,念我行路难。

问我何从来,延我启重关。

授我长生诀,饵我金霞丹。

餐松齧柏饮沆瀣,伐毛洗髓涤肺肝。

吁嗟凡骨不易蜕,失身又复归尘寰。

始知神仙有术终不可以遽学,使我梦寐至今夜夜空与相往还。

卢郎天台人,缚屋天台下。

年少事远游,仗剑历中夏。

才华擅文藻,富贵若土苴。

曳裾耻王门,望云念亲舍。

浩然欲归养,即日具鞍马。

上堂奉旨甘,载拜献杯斝。

适此舞綵欢,胜彼途路者。

父母见子归,喜气扬双眉。

亲戚馈壶浆,邻里将豚鸡。

慰藉远归人,老幼咸熙熙。

但谙风俗淳,不识乱与离。

因君重念山中好,归来已觉输君早。

汩没尘埃徒我惭,憔悴形容渐枯槁。

今君往矣诚难留,殷勤为谢群仙道。

明年二月春正繁,期尔山中拾瑶草。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贡性之的《送卢思敏归天台》描绘了天台山的壮丽景色和仙人的神秘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卢思敏归隐天台的羡慕之情以及对尘世生活的反思。

诗中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天台山的高峻与神秘:“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神仙之徒往往窟宅乎其间。”接着,诗人通过“我尝探奇恣玄览,直上绝壁穷跻攀”表达了自己对天台山的向往与探索精神。随后,诗人描绘了天台山的自然美景:“松风流水声瑟瑟,桃花玉洞春漫漫”,以及偶遇仙人的奇妙经历:“曾逢两仙人,对弈犹未残”。

接下来,诗人通过仙人之口传授长生秘诀,展现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授我长生诀,饵我金霞丹。餐松齧柏饮沆瀣,伐毛洗髓涤肺肝”。然而,诗人意识到修仙之路并非易事,感叹“始知神仙有术终不可以遽学”。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友人卢思敏的描写。卢思敏年轻时远游,才华横溢,最终决定归隐天台山,与家人团聚。诗人通过描述卢思敏归家后的喜悦场景,如“上堂奉旨甘,载拜献杯斝。适此舞綵欢,胜彼途路者”,表达了对卢思敏归隐生活的羡慕与赞美。

最后,诗人以“但谙风俗淳,不识乱与离”表达了对尘世复杂与动荡的反思,同时对卢思敏的归隐表示理解与支持。诗的结尾部分则表达了对卢思敏归隐天台的祝福与期待:“明年二月春正繁,期尔山中拾瑶草”,希望卢思敏在天台山能寻得更多的美好与宁静。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对仙人生活的遐想以及对尘世生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归隐生活的理解和祝福。

收录诗词(144)

贡性之(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高山流水图

山云飘萧山月凉,溪风飒沓溪流长。

山水遗音秋满耳,似与琴响参宫商。

若人领此山水胜,谩托冰弦寄幽兴。

天空自觉响逾寂,指落先与心相应。

音传今古知者稀,孰云举世惟钟期。

仰天为尔一长啸,音兮琴兮知不知。

形式: 古风

题扇

鲛人夜织绡满机,并刀剪碎光陆离。

归来斫断珊瑚枝,制就明月初圆时。

南洲溽暑醉如酒,朝携暮携常在手。

从此相亲成狎友,纵使分违应不久,祝融峰头重回首。

形式: 古风

牧牛图

溪童饮牛渡溪水,牛遇水深行复止。

人知水深牛不行,谁识回头顾其子。

桃林之野春雨晴,烧痕回绿春草青。

太守劝农当二月,土膏肥煖牛可耕。

邯郸城头征战息,宁戚徒劳吟《白石》。

一声笛里《太平歌》,牛背溪童自朝夕。

形式: 古风

题山农画梅

大庾岭头春信早,十月梅开照晴昊。

曾骑官马陇头来,百里梅花夹驰道。

夫君元是岭南人,自言家近罗浮村。

种梅绕屋一万树,玉为肌骨冰为魂。

得官远向西湖住,喜与林逋作宾主。

梦回酒醒霜月寒,又见梅花在窗户。

笑倩傍人为写真,相看如见岭头春。

一声长笛月欲落,肠断梅花身后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