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江上亦秋色,火云终不移。
巫山犹锦树,南国且黄鹂。
这两句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复愁十二首·其十》中所写。这里只对这两句进行鉴赏。
"江上亦秋色,火云终不移。"
这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江上亦秋色"表明诗人站在江边,看到了秋天特有的萧瑟之美。这时的自然界已是万物凋零,但诗人所在之处,秋色的氛围依旧。"火云终不移"则是在强调一种对比,一方面是天空中炽热如火的云彩,另一方面是这些云彩似乎定格在那里,不再移动。这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既有秋色的淡远,又有火云的炙热与静止。
"巫山犹锦树,南国且黄鹂。"
这句诗则转向了对遥远景物的描述和想象。"巫山犹锦树"中,“巫山”指的是巫峡地区,这里用“犹”字来形容巫山之美,如同织就的锦缎,表达诗人对那边风光的向往与赞美。而“南国且黄鹂”,“南国”泛指中国南方地区,“黄鹂”则是一种鸟名,这里的“且”字表示一种继续或转折,意味着诗人心中不仅有巫山的锦树,还有南国的黄鹊。这里的黄鹊象征着诗人对远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
整体来看,这两句诗通过对秋色、火云、巫山和黄鹂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意境。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馀。
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
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
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