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一百二十首(其一一六)

不唯禁足,亦乃禁口。不唯禁口,亦乃禁手。

不唯禁手,亦乃禁心。禁心不禁口,日日嫌佛丑。

禁口不禁手,累及眉头皱。

禁手不禁心,罪过转弥深。

禁足更禁口,蚁子衔碗走。

禁口更禁手,垂杨生左肘。

禁手更禁心,大地是黄金。

要得一夏安乐,细看两重注脚。

山僧恁么说话,大似不龟手之药。

明珠一颗价难酬,不是知音便暗投。

翻笑药山空费力,水清鱼现不吞钩。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境展开,通过一系列的“禁”字,构建了一种层层递进的修持过程,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内心的清净与修行的真谛。

首先,“不唯禁足,亦乃禁口。不唯禁口,亦乃禁手。不唯禁手,亦乃禁心。”这四句诗描绘了从身体到心灵的层层限制,强调了修行不仅仅是外在行为的约束,更是内在心灵的净化。禁足意味着远离尘嚣,禁口则是控制言语,禁手则是在行动上有所节制,最后禁心则是对内心欲望的克制。

接下来,“禁心不禁口,日日嫌佛丑。禁口不禁手,累及眉头皱。禁手不禁心,罪过转弥深。”这几句揭示了修行过程中常见的误区:仅在言语或行为上有所约束,而忽视了内心的真正净化。这会导致对佛法的误解和内心的烦恼累积。

“禁足更禁口,蚁子衔碗走。禁口更禁手,垂杨生左肘。禁手更禁心,大地是黄金。”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进一步说明了修行的难度和复杂性。即使在身体和言语上严格约束,内心的贪欲和执着依然难以消除;即使在言语和行动上有所节制,内心的欲望和烦恼仍可能滋生。

最后,“要得一夏安乐,细看两重注脚。山僧恁么说话,大似不龟手之药。明珠一颗价难酬,不是知音便暗投。翻笑药山空费力,水清鱼现不吞钩。”这几句诗总结了修行的最终目标——内心的平静与快乐,并以生动的比喻强调了知音的重要性。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徒有其表、缺乏实质性的修行者,以及那些盲目追求、未能真正领悟佛法真谛的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深刻地探讨了修行的真谛,提醒人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外在的行为约束,更要深入内心,真正实现内心的净化与觉醒。

收录诗词(598)

释怀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 号:慈受
  • 籍贯:寿春六安(今属安徽)

相关古诗词

偈一百二十首(其一一七)

相送无言泪满巾,溪头黄叶正纷纷。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口吸尽西江水,不知何地著离情。

形式: 偈颂

偈一百二十首(其一一八)

六年扫洒皇家寺,一日君恩得游还。

拄杖重挑旧瓶钵,者回信脚入青山。

形式: 偈颂 押[删]韵

前往焦山历代尊宿真赞.珍禅师

末上开山师最劳,栽松种竹意何高。

舟横断岸无人识,几度因风弄海涛。

形式: 押[豪]韵

前往焦山历代尊宿真赞.伦禅师

一著天衣无缝袄,平常话语暖如春。

山蔬纸帐家风在,谁是当年听法人。

形式: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