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明代邹元标的《偶兴》系列之二,通过简练的语言,探讨了人生哲理与修行智慧。
首句“聚众谭来即有”,描绘了人们聚集在一起,谈论着世间万物,强调了“有”的存在。这里的“有”不仅指物质世界的存在,也涵盖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次句“退后閒居说无”,则转而描述了一种退隐的生活状态,人们在闲居时思考“无”。这里的“无”并非指虚无,而是指超越表象,探寻事物本质的一种哲学思考。它引导人们从纷繁复杂的世间事务中抽离,去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
接下来的“动分有无二见”,进一步阐述了对“有”与“无”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有”与“无”的对立观念之中,形成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这种二元对立,认识到“有”与“无”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最后,“斯人永堕迷涂”表达了对未能超越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人的担忧。他们可能因此迷失自我,陷入无尽的困惑与痛苦之中。这句诗提醒人们,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理解与智慧,以避免陷入人生的迷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聚众与退隐、有与无、动与静,以及对人生迷途的警示,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它鼓励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超越表面现象,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觉醒与智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