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何觉山

昔有二道士,学道隐此山。

一觉径超诣,脱屣遗人寰。

石影未灭没,半出林峦间。

空山以名存,高踪那能攀。

下有可人翁,老去双鬓斑。

天涯蹇行足,日暮倦鸟还。

神交藐千古,试为问丸丹。

形式: 古风

翻译

从前有两个道士,他们在此山修道。
其中一个梦中直上,抛弃尘世的鞋子。
石头的影子还在移动,一半隐于山林之间。
这座空山因他们而闻名,高尚的足迹难以追寻。
山下住着一位和蔼的老者,两鬓已斑白。
他步履艰难,如同天涯独行,傍晚疲倦的鸟儿归巢。
他们的精神交流跨越千年,我想问问他们关于长生不老药的事。

注释

昔:从前。
有:存在。
二:两个。
道士:修道之人。
学道:修习道术。
隐:隐藏。
此山:这座山。
径超诣:直接升天。
脱屣:弃鞋。
遗:留下。
人寰:人间。
石影:石头的影子。
灭没:消失。
半出:露出一半。
空山:荒无人烟的山。
高踪:高尚的足迹。
那能:怎能。
攀:攀登。
可人翁:令人敬爱的老人。
老去:年老。
双鬓斑:两鬓斑白。
天涯:遥远的地方。
蹇行足:步履艰难。
日暮:傍晚。
倦鸟还:疲倦的鸟儿归巢。
神交:精神交流。
藐:超越。
千古:千年。
丸丹:长生不老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道士隐居的生动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道士生活状态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对于道家思想的向往与赞美。诗中“昔有二道士,学道隐此山”两句直接点出了主题,即两个道士选择在这座山中修炼养性。接着,“一觉径超诣,脱屣遗人寰”写出了道士们在精神上的超脱和物质上的简约,他们甚至不再需要鞋子,与世俗的联系越来越少。

“石影未灭没,半出林峦间”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其中“石影”指的是山石投射在水中的倒影,“林峦间”则是指树木丛生的山谷。这里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写,烘托出道士们所处的环境氛围。

“空山以名存,高踪那能攀”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已故道士的怀念,即使他们已经不在,但他们的名字和精神遗迹依然留存在这片空旷的山中。而“下有可人翁,老去双鬓斑”则描绘了一位长者,可能是仍在世的道士或者诗人的自况,他的头发已经变白,但依旧坚守着自己的修炼之路。

最后,“天涯蹇行足,日暮倦鸟还。神交藐千古,试为问丸丹”几句则是对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进行探讨。诗人通过描绘远行的脚步和归巢的疲鸟,表达了对于道家的神秘交流与追求永恒之物——“丸丹”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深,体现了作者对道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情感的投入。

收录诗词(527)

何梦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 籍贯:淳安

相关古诗词

赠杨古澹

南山有岑楼,岑楼高落星。

娟娟楼上女,悠悠抚朱绳。

高年猗兰操,翻作长短清。

世无千古人,惟遗千古心。

心长韵愈远,疏越难可闻。

曲尽无人听,月高风满城。

形式: 古风

赠星学叶冰壶

祝融掷火驱六龙,火轮吐焰烧长空。

彤云挂树凝翠歇,九根灼烂红炉中。

黑菟喘啸风不起,紫蛟嗔卧潜幽宫。

燕然山高倚绝壁,下有凌阴厚千尺。

阿谁琢雪开琼花,贮向玉壶寒照骨。

层冰底下浴蚕虫,口吐茧丝成五色。

冰姿入火热不焦,那识人间烁金石。

苍生病暍死道途,左拥右扇唤不苏。

愿化冰蚕作冰茧,上天下地成冰壶。

形式: 古风

赠相士许松坡

天地委尔形,祸福唯所命。

夭颜寿盗蹠,穷宪富猗顿。

阴阳气不齐,所受各有分。

司造秘不言,谁能作天问。

君今挟相术,两目烱清镜。

开口说是非,窃弄司造柄。

富贵闻者喜,贫贱闻者愠。

分定不可移,喜愠两皆病。

朝暮芧四三,空使众狙竞。

安知鸠与鹏,小大各适性。

劝君且归休,吾方游神廷。

形式: 古风

赠秋蓬王相士

秋蓬秋蓬,我不愿爵三公,亦不愿禄万钟。

君谟骨相祇如此,休向蓬州问李翁。

迂叟病齿落半空,岂是天食蛙骨虫。

但愿壶中乞方匕,齿发复出还婴童。

漱石清溪歌九曲,饱饭黄精羹杞菊。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