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多景楼变迁的感慨与思考。诗中以“往时”开篇,对比昔日的壮丽景象与今日的沧桑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深深感慨。
“往时百仞山,丹楼丽朝日。”诗人回忆起往昔,山峰巍峨,红瓦高楼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景象壮观而美好。
“江天富佳致,收揽不遗一。”江水与天空相接,充满着丰富的自然美景,所有美好的景色都被尽收眼底。
然而,“匆匆熙丰事,电往那可诘。”世事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往日的繁华与辉煌已不可追寻。
“故基谁为徙,胜槩从此失。”昔日的遗迹被搬迁或遗忘,原有的胜景也随之消失,令人惋惜。
“如窥一面网,反随三凌室。”仿佛窥视到一张巨大的网,却发现自己反而被束缚在三棱形的房间内,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束缚与无奈。
“幽怀郁尘雾,老眼暗髹漆。”诗人的心境如同被尘雾笼罩,视线模糊,仿佛老眼蒙上了油漆,难以看清前方的道路。
“虽云一牛鸣,每至辄悔出。”即使听到远处传来的一声牛鸣,也常常后悔自己走出宁静之所。
“使君改筑意,正欲名称实。”地方官员想要改变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名副其实,让实际与名声相符。
“丁丁斤斧功,趁此玄月毕。”通过砍伐木材的声响,展现了改筑工程的辛勤与紧迫,希望能在农历十一月完成。
“扁榜照华榱,仍须此翁笔。”新立的匾额照亮了华丽的屋檐,但仍然需要这位老先生的书法来题写,体现了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传承。
整首诗通过对多景楼变迁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美景消逝以及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