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三学山

五色琉璃白昼寒,当年佛脚印旃檀。

藕丝织出三衣妙,贝叶经传一偈难。

夜看圣灯红菡萏,晓惊飞石碧琅玕。

更闻鹦鹉因缘塔,八十山僧试说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五色琉璃般的白昼却感到寒冷,那是昔日佛陀足迹留下的旃檀木香。
精美的藕丝编织出僧人的三衣,佛法深奥的一偈难以言传。
夜晚观赏神圣的灯火,如红荷花般灿烂,清晨又惊讶于飞来的碧玉般的琅玕石。
还听说鹦鹉塔中藏着缘起故事,八十岁的山僧试着讲述其中的奥秘。

注释

琉璃:一种透明的宝石,这里形容白昼的明亮。
旃檀:一种香木,常用于佛教寺庙。
藕丝:比喻精细的纺织品。
三衣:佛教僧侣的三种法衣。
贝叶经:用贝多罗树叶书写的佛经。
一偈:佛教中的短诗或教诲。
圣灯:象征神圣的灯火。
菡萏:莲花,象征纯洁和神圣。
琅玕:美玉,这里形容飞石如玉般晶莹。
山僧:住在山中的僧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番幽静深远的寺庙景象,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佛教氛围。"五色琉璃白昼寒"一句设定了整个场景的冷清与神秘,琉璃玉常用以形容寺庙建筑物的精美,此处可能指的是寺内某种装饰或器物,五色的琉璃在白日之下显得格外宁静而冷淡。"当年佛脚印旃檀"则是对过去佛祖留下的圣迹的提及,旃檀为香料,常用以供养佛祖,此处暗示着寺庙中对佛祖崇敬之情。

接着的两句"藕丝织出三衣妙,贝叶经传一偈难"描绘了僧侣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藕丝可能指的是用莲藕制成的纺织品,或许是寺中僧人所穿之衣;三衣通常特指佛教僧众的法服,这里表明了僧人的精进与生活的自给自足。而贝叶经则是以贝壳制成的经书,传递着佛陀的智慧,一偈难可能暗示这些经文的深奥与理解的不易。

"夜看圣灯红菡萏,晓惊飞石碧琅玕"两句,则将时间推进至夜晚和清晨。圣灯通常指的是寺庙中供奉佛祖或纪念祖师的灯火,这里形容其光芒如同花朵绽放;而飞石碧琅玕则是对清晨山间景象的描写,飞石可能是指山间飞泻的泉水与岩石,碧琅玕则是用来形容清晨山光的美丽。

最后两句"更闻鹦鹉因缘塔,八十山僧试说看"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故事和寺庙传说的好奇与探索。鹦鹉因缘塔可能是某个佛教故事中的元素,而八十山僧则是对寺中僧侣众多的提及,试说看则显示出诗人希望深入了解这些故事背后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生活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佛教文化的尊崇和探究,展现了一个追求精神超脱与内在平静的世界。

收录诗词(1)

王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紫箨寺

竹山绝顶古招提,境异相将竺国齐。

灵鹫雄吞台岳小,瑞峰高压斗牛低。

云深石怪宜猿隐,水静林幽乐鸟啼。

见说当年封紫箨,只因丹凤此中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题寺壁

奔驰尘土何时了,自叹一官如蚁小。

半夜觅宿僧家园,梦里闻鸦霜月晓。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筱]韵

金濑吊贞女

嗟彼战国秋,风俗日以漓。

卓哉史氏女,粲粲兰蕙姿。

守贞奉慈母,克尽乌鸟私。

业贫不辞苦,击漂临清漪。

适尔遇丈夫,失路良可悲。

恻然为发筥,振彼穷途饥。

振穷乃所愿,越礼非所宜。

灭口葬鱼腹,此心天地知。

丈夫既得志,雪耻鞭平尸。

念此一日恩,仗节远来兹。

百金报无地,立马空嗟咨。

俛仰易陈迹,屈指万古期。

谁招地下魂,惟遗道旁碑。

雄辞吐激烈,粲若星贝垂。

吾生后谪仙,况乃驽钝资。

捧心学西子,取笑将奚为。

留题表贞义,庶几薄俗移。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送张判官归巴州

回首三巴曲,平生万里桥。

衣冠无赖客,花月可怜宵。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