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爱诗(其三)卢徵君

吾爱卢徵君,高卧嵩山里。

百辟未一顾,三徵方暂起。

坦腹对宰相,岸帻揖天子。

建礼门前吟,金銮殿里醉。

天下皆餔糟,徵君独洁己。

天下皆乐闻,徵君独洗耳。

天下皆怀羞,徵君独多耻。

银黄不妨悬,赤绂不妨被。

而于心抱中,独作羲皇地。

篮舆一云返,泥诏褒不已。

再看缑山云,重酌嵩阳水。

放旷书里终,逍遥醉中死。

吾谓伊与周,不若徵君贵。

吾谓巢与许,不若徵君义。

高名无阶级,逸迹绝涯涘。

万世唐书中,逸名不可比。

粤吾慕真隐,强以骨肉累。

如教不为名,敢有徵君志。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敬爱卢徵君,隐居在嵩山深处。
众多官员无人访,他才偶尔出仕应召。
坦胸面对宰相,头戴巾帻拜见天子。
他在建礼门前吟诗,金銮殿内沉醉于酒。
世间皆贪杯,唯有卢君洁身自好。
众人皆爱听热闹,卢君却选择清净。
世人皆有羞愧,卢君独有廉耻之心。
金银官位他不介意,红绶衣他也穿得自在。
内心深处,他是羲皇时代的隐士。
赞誉不断,他乘坐竹轿归去,诏书赞美不止。
再次仰望缑山云,再品嵩阳清泉。
他的生活,在书卷和醉酒中结束。
我认为,伊尹和周公,不如卢君尊贵。
巢父和许由,也不及卢君的道义。
他的名声超越等级,行迹超脱尘世。
在万世史书中,他的美名无人能及。
我羡慕真正的隐士,但身负亲情难以如他。
如果能不求名利,我也愿有卢君那样的志向。

鉴赏

这首诗是一位诗人对友人卢徵君的深情赞美。开篇即以“吾爱卢徵君,高卧嵩山里”表达了诗人对卢徵君的敬仰之情,接着描绘了卢徵君清高脱俗、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以及他在政治上坦诚直言、对天子恭谨有礼的态度。诗中多次强调“天下皆”与“徵君独”的对比,突出了卢徵君的独立性格和高洁品德。

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反复的否定句式,如“吾谓伊与周,不若徵君贵。吾谓巢与许,不若徵君义”,来表达自己对于卢徵君高洁品质的极度赞赏,认为他超越了常人的道德标准。

结尾部分,诗人以“万世唐书中,逸名不可比”表明对卢徵君不朽的荣誉和美名的赞扬,并通过“我慕真隐,强以骨肉累”表达自己与卢徵君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他的追随和敬仰。最后,“如教不为名,敢有徵君志”则是诗人对于卢徵君高尚志向的认同和尊重。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清新,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情感和高度评价。

收录诗词(427)

皮日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 字:袭美
  • 生卒年:867

相关古诗词

七爱诗(其六)白太傅

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

谁谓辞翰器,乃是经纶贤。

歘从浮艳诗,作得典诰篇。

立身百行足,为文六艺全。

清望逸内署,直声惊谏垣。

所刺必有思,所临必可传。

忘形任诗酒,寄傲遍林泉。

所望标文柄,所希持化权。

何期遇訾毁,中道多左迁。

天下皆汲汲,乐天独怡然。

天下皆闷闷,乐天独舍旃。

高吟辞两掖,清啸罢三川。

处世似孤鹤,遗荣同脱蝉。

仕若不得志,可为龟镜焉。

形式: 古风

七爱诗(其二)李太尉

吾爱李太尉,崛起定中原。

骁雄十万兵,四面围国门。

一战取王畿,一叱散妖氛。

乘舆既反正,凶竖争亡魂。

巍巍柱天功,荡荡盖世勋。

仁于曹孟德,勇过霍将军。

丹券入帑藏,青史传子孙。

所谓大丈夫,动合惊乾坤。

所谓圣天子,难得忠贞臣。

下以契鱼水,上以合风云。

百世必一乱,千年方一人。

吾虽翰墨子,气概敢不群。

愿以太平颂,题向甘泉春。

形式: 古风

七爱诗(其五)李翰林

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

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

磥砢千丈林,澄澈万寻碧。

醉中草乐府,十幅笔一息。

召见承明庐,天子亲赐食。

醉曾吐御床,傲几触天泽。

权臣妒逸才,心如斗筲窄。

失恩出内署,海岳甘自适。

刺谒戴接㒿,赴宴著縠屐。

诸侯百步迎,明君九天忆。

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大鹏不可笼,大椿不可植。

蓬壶不可见,姑射不可识。

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

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

形式: 古风

七爱诗(其一)房杜二相国

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

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

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

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

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

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

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