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碇冈

洪水未必能流山,别岛安得居人间。

扶桑夜半光吐焰,铜龙白昼飞尘寰。

初闻其事惊且异,传言岂或流千蛮。

试将图牒为考订,山中记载皆班班。

扶藜喜作山中行,胜处不复愁天悭。

楼台自是人隔绝,峰岫直与天回环。

凭虚搜冥一眺望,日观朱明两山向。

乃知云浮山更浮,二山总在三山上。

从来凡眼不见识,怪怪奇奇千万状。

我疑灵窦皆国宝,不待山人留心匠。

丹崖佛迹直末耳,天巩名山世基仗。

干戈昔为闻马嵬,有坛百尺那能开。

坐中一笑失道士,国势随灭如烟埃。

清庙祀典岁岁举,庆基福地源源来。

愿将此山比南山,歌诗直纪山之隈。

形式: 古风

翻译

洪水虽猛难移山,孤岛之人怎安居。
扶桑半夜光芒炽,铜龙白昼飞尘间。
初听此事惊诧异,传闻流传至蛮荒。
详查地图求验证,山中秘事清晰见。
扶杖漫步山中行,美景无需忧虑天意吝啬。
楼阁隐秘人难至,峰峦环绕天际边。
凌空远望无边际,日观峰上红日照。
云浮山动显真谛,二山高处有三山。
凡夫俗子眼光短,奇观异景千万般。
疑是神迹藏国宝,无需山人巧匠心。
丹崖佛迹仅余痕,天巩名山赖世人。
马嵬旧事忆干戈,百尺祭坛今何在。
宴中笑失仙道长,国运衰微如轻烟。
清庙祭祀年年行,福地庆源不断续。
愿将此山比南山,歌诗记述山之幽深。

注释

扶桑:古代神话中的东方日出处。
铜龙:可能指铜制的装饰物或象征物。
图牒:古代的地图或记录。
扶藜:手杖,代指步行。
天悭:天意吝啬,指自然条件严酷。
凭虚:凌空,虚空中。
日观:古代名山,有观日出之意。
灵窦:神秘的洞穴或源泉。
干戈:兵器,代指战争。
马嵬:历史地名,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相关。
清庙:古代对宗庙的尊称,用于祭祀。
庆基福地:吉祥之地,福气来源之处。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傅烈的《浮碇冈》描绘了一幅奇特而神秘的山水景象。首联以洪水与山的对抗,暗示了自然力量的强大,而人在其中显得渺小,别岛安居象征着超脱世俗的隐逸生活。次联通过“扶桑”和“铜龙”等神话元素,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传说中的神奇色彩。

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初次听到这些奇异故事时的惊讶和好奇,认为这些传闻可能源自遥远的蛮荒之地。接下来,诗人决定通过地图考证,发现山中的历史记录详实,增添了浮碇冈的历史厚重感。

诗人随后在山中漫步,感叹自然景色的优美,即使与世隔绝,也无妨欣赏其美。楼台与峰峦的环绕,如同天地相接,令人眼界开阔。在登高远望中,诗人发现云雾缭绕下的山峦层次分明,仿佛在更高的山峰之上。

诗人感慨人心的局限,普通人难以理解这些奇妙景象,而山中的灵秀之气实为国家之宝。他提到马嵬坡的往事,暗示历史变迁,但清庙祭祀的盛况表明,浮碇冈作为福地,依然受到人们的尊崇。

最后,诗人将浮碇冈与南山相提并论,表示要以诗歌记录下这座山的壮丽,表达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和赞美之情。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1)

傅烈(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周茂叔席上酬孟翱太博

古人务乐善,见士即推毂。

今也多忌才,对面远贤蜀。

顾予尝喜学,幽室未偶烛。

幸会才翘翘,深惭识碌碌。

升堂听高论,惟愁日景促。

经义许叩击,诗章容往复。

荷公引重语,玞珉变良玉。

一违几席来,羲娥变昏旭。

远闻落帽节,宾朋相追逐。

剩摘篱下黄,痛饮杯中醁。

清谈已忘倦,佳篇又相勖。

毕力为徒弟,强勉攀高躅。

异时公行道,其势不可独。

首愿策疲蹇,助公施蕴蓄。

舒张太平策,散作苍生福。

此心答此惠,庶几不忝辱。

形式: 古风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结庐深山顶,遂怀安隐心。

安隐如之何,道胜尘虑沈。

青霞白云致,茂树修竹阴。

翛然北山上,令人思重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临终诗

平生胆气清高,抱道长乐逍遥。

天地阴阳反覆,云收雾捲丹霄。

形式: 六言诗 押[萧]韵

千年饱服长生药,三朵长簪不老花。

形式: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