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北宋时期诗人李复所作,收录在《杂诗》中。从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的诗句。
"姬旦相孺子,不为召公知。" 这两句用古代传说表达了人的智慧与年龄无关,姬旦即姜尚,相传他年幼时就辅佐周文王,而召公是西周时期的贤臣,但在这里被描绘成不了解姬旦之才。诗人通过这样的历史比喻,表达了对人才识别的深刻感慨。
"洛阳贾年少,岂免绛灌疑。" 洛阳作为古都,常有文人墨客聚集,而“年少”指的是年轻时期,“岂免”意味着难以避免,“绛灌”是古代对才子之称,“疑”则表达了对于人才的怀疑。这里诗人反映出即使在文化中心,也不乏有年轻才俊,但是否能被识别,还是一个问题。
"论远必为迂,举高遂有危。"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哲理。"论远"指的是评价和思考远大的目标或计划,而“必为迂”则意味着这样做往往会显得过于迂回复杂;"举高"是提倡高尚或远大,"遂有危"则是说这样做可能带来风险。诗人通过这两句,传达了对于追求理想与现实考量之间关系的深思。
最后两句“更无反禾风,但起吊湘悲。” "更无"意味着并没有,“反禾风”是指回归自然本真之意,"但起"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而“吊湘悲”则是对古代贤士屈原投江自尽的哀悼之情。这里诗人通过反思历史和个人遭遇,抒发了一种对命运的无奈与悲凉。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更透露出他对于人才、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古代贤士之悲剧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