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庵访伍智卿

金紫山前访隐君,抗尘踪迹畏移文。

松杉响振半天浪,猿鹤幽栖一坞云。

岚翠拥庐苍壁立,源泉出涧细流分。

劫灰不到盘中土,准拟移家避世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对隐居者的访问,地点选在了金紫山前的石井庵。诗人黎伯元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居环境的清幽与神秘。

首联“金紫山前访隐君,抗尘踪迹畏移文”,开篇即点明了访友的地点和目的。金紫山前,隐居之地,此处的“隐君”并非泛指,而是特指伍智卿,诗人对伍智卿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同时,“抗尘踪迹畏移文”一句,既表达了对伍智卿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暗含了对世俗尘嚣的厌倦和逃避之意。

颔联“松杉响振半天浪,猿鹤幽栖一坞云”,进一步描绘了石井庵周围的自然景观。松杉之声如同波涛般回荡,猿猴与仙鹤在云雾缭绕的山坞中栖息,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氛围。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得景物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暗示了伍智卿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颈联“岚翠拥庐苍壁立,源泉出涧细流分”,继续描绘山中的景色。岚气环绕着小屋,苍翠的山壁矗立,泉水从山涧中潺潺流出,细分成不同的水流。这一联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石井庵及其周围环境的静谧与美丽,同时也暗示了伍智卿生活于此的闲适与自在。

尾联“劫灰不到盘中土,准拟移家避世氛”,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流露。他表达了自己希望伍智卿能够接纳他,一同远离尘世的喧嚣,过上隐居的生活。这里的“劫灰”象征着世间的纷扰与苦难,而“盘中土”则代表了伍智卿所处的隐居之地。诗人渴望与伍智卿共享这份宁静与自由,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井庵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生动形象,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收录诗词(34)

黎伯元(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朝末年由岁贡历官连山教谕及德庆、惠阳教授,所至学者尊之,文风以振。明黄佐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卷五九作黎伯原,附于其子黎光传中。著有《渔唱稿》,已佚

  • 字:景初
  • 号:渔唱
  • 籍贯:东莞

相关古诗词

邓氏园亭

处士庐幽信步寻,修篁乔木接繁阴。

一弓村径藏閒地,九夏秋声入茂林。

树外近山随坞合,花开细水到池深。

人生早作丘园计,回首辋川成古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寄区鲁卿聘士

雁书夕至慰孤吟,蝶梦宵驰折寸心。

老蜃嘘楼波浪阔,白驹入谷树云深。

百蛮风气嗟时变,一代英雄肯陆沉。

见说盘中多隐所,卜居准拟傍幽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寄崔德卿郡正

别来老圃几寒花,雁断风尘瘴海涯。

鲁泮旧游同采藻,鹿门新隐各携家。

乾坤谁有千间厦,河汉今无八月槎。

犹忆仙城寻旧约,歌楼翠袖劝流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答叶以礼

洛诵遥闻塾在闾,卜邻仁厚是安居。

汉灰未息犹飞劫,秦火何尝尽燬书。

夜月七弦弹别鹤,春江尺素托双鱼。

斯文否极终当泰,适鲁载歌风满雩。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