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西蜀欧阳侍郎颂(其一)

能忍相传恰二三,信行衣钵更谁担。

明明历世千灯外,得自何人问那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覃]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延沼所作的《答西蜀欧阳侍郎颂》其一,通过“能忍”、“相传”、“信行衣钵”等词句,展现了佛教中传承与修行的深刻内涵。

首句“能忍相传恰二三”,以“能忍”二字开篇,强调了佛教修行中的忍耐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传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里的“二三”可能象征着少数的、精粹的、能够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一精神的人。这句诗暗示了佛法的传承并非泛滥,而是需要有心人去理解和实践。

次句“信行衣钵更谁担”,进一步阐述了佛法传承的艰巨性和责任重大。这里的“信行”指的是信仰和实践,而“衣钵”则代表了佛教的教义和传统。诗人提出的问题“更谁担”,表达了对佛法传承者角色的深思,即在信仰和实践佛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传承者,但又有谁能真正承担起这份责任呢?

后两句“明明历世千灯外,得自何人问那堪”,将视角从个人扩展到历史长河,以“千灯”比喻无数的世代和人物,强调佛法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然而,“得自何人问那堪”则提出了一个更为哲学性的问题:在如此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和实践了佛法的精髓?这个问题不仅指向了个人的困惑,也反映了对普遍真理追求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法传承和修行的探讨,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关于忍耐、责任、历史与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真理追求的不懈探索。

收录诗词(5)

延沼(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答西蜀欧阳侍郎颂(其二)

甘露台前靡不逢,免将明暗諕盲聋。

当初贬著文殊处,笑杀寒山者老翁。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答西蜀欧阳侍郎颂(其三)

密密堂堂触处周,都缘妄识提浮沤。

三千多泽狂华掩,俊矣天然遇石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因僧问话有颂(其一)

万法虚无实际深,凝然妄肯绝疏亲。

断常妙理修途者,镜像宜扶觉照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因僧问话有颂(其二)

万种方圆在月前,低头思虑万重关。

吹毛莫比镆铘利,一点舒光遍大千。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