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和杭州梅龙图入淮见寄

东都车马苦飞霾,南国桅帆喜过淮。

船背插旗风自展,沙头迎浪雪相排。

白鱼已荐糟增味,红稻新炊粟厌怀。

定似谢公吟远岫,钱塘应合有高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翻译

京都的车马苦于飞扬的尘埃,南方的船只欣喜地过了淮河。
船尾插着旗帜随风飘扬,沙滩上迎接浪花像雪一样排列。
白鱼已经用酒糟腌制,味道更佳,新煮的红稻米饭让人感到满足。
定然像谢公吟咏远方山峦,钱塘江边应该有他那高雅的书斋。

注释

东都:指洛阳,古代中国的东都。
飞霾:弥漫的尘埃。
南国:南方地区。
桅帆:船上的帆。
过淮:越过淮河。
船背:船的背面。
插旗:悬挂旗帜。
风自展:风吹动旗帜展开。
沙头:沙滩的前端。
雪相排:浪花像雪一样排列。
白鱼:白色的鱼。
糟增味:用酒糟增加风味。
红稻:红色的稻米。
粟厌怀:吃多了感到满足。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
吟远岫:吟咏远方的山峦。
钱塘:指杭州,谢灵运曾在此居住。
高斋:高雅的书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杭州梅龙图入淮见寄》,通过对东都(洛阳)的雾霾与南国(杭州)淮河两岸景色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对清新环境的向往。首句“东都车马苦飞霾”描绘了京城尘土飞扬的景象,而“南国桅帆喜过淮”则表达了对南方淮河航行的畅快感受。

“船背插旗风自展,沙头迎浪雪相排”两句,通过船旗随风飘扬和沙滩上浪花涌动的动态画面,展现了淮河的壮丽风光。接下来,“白鱼已荐糟增味,红稻新炊粟厌怀”两句,以美食为喻,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家乡风味的怀念。

最后,诗人借用谢公(谢灵运)的典故,说自己在远方也能感受到钱塘江边的美好,期待在那里有一处高雅的居所。“定似谢公吟远岫,钱塘应合有高斋”流露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梅龙图的祝愿。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通过描绘两地景象和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依韵和欧阳永叔中秋邀许发运

看取主人无俗调,风前喜御夹衣凉。

竞邀三五最圆魄,知比寻常特地光。

艳曲旋教皆可听,秋花虽种未能香。

曾非恶少休防准,众寡而今不易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依韵和欧阳永叔同游近郊

洛水桥边春已回,柳条葱茜眼初开。

无人拾翠过幽渚,有客寻芳上古台。

林邃珍禽时一啭,酒酣红日未西颓。

知君最是怜风物,更约偷闲取次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依韵和武平九月十五日夜北楼望太湖

东吴临海若,看月上青冥。

河汉微分练,星辰淡布萤。

细烟沉远水,重露裛空庭。

孤坐饶清兴,惟将影对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依韵和武平别后见寄

溪远樯危一望遥,此焉悽绝府中僚。

已同雁鹜依清浅,共看鸾皇上泬寥。

别岸无端萦细柳,回舟不忍过新桥。

醉来事事能生感,谁道愁肠酒易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