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车妇

吴田水深三尺许,总是去年秋暮雨。

劝农使者催春耕,田甲频挝水车鼓。

江村破屋能几家,几家妇姑俱踏车。

蓬飞两鬓赤双脚,亦有儿女双髻丫。

淞江太湖愁满眼,白汗沾衣足生趼。

车轮辘辘羊角转,水波翻翻龙舌卷。

春来十日九不晴,怕闻鹁鸠呼雨声。

滂沱才俾片时久,辛苦又加三日程。

当家岂无夫与子,打鱼日籴去城市。

城中禁米难出关,田上忍饥还戽水。

四郊未种围田谷,三边已运官仓粟。

安得木牛为木龙,运水疾于牛走陆。

西林日落田妇归,隤岸白烟鱼虎飞。

诗翁独立长太息,何处青山有蕨薇。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元末明初时期江南农村的农事景象,特别是妇女们在水田中使用水车灌溉农田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赞美。

首句“吴田水深三尺许”,点明了江南水乡的特点,水深适宜灌溉。接着“总是去年秋暮雨”暗示了雨水的重要性,为农作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然后通过“劝农使者催春耕”和“田甲频挝水车鼓”描绘了农忙时节的景象,展现了农民们积极准备春耕的场景。

“江村破屋能几家,几家妇姑俱踏车”描绘了村落的简陋与妇女们劳作的场景,体现了劳动妇女的辛勤付出。接下来的几句“蓬飞两鬓赤双脚,亦有儿女双髻丫”形象地刻画了妇女们的外貌特征,以及她们与子女一同劳作的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

“淞江太湖愁满眼,白汗沾衣足生趼”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劳作艰辛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接着“车轮辘辘羊角转,水波翻翻龙舌卷”生动描绘了水车运转的场景,以及水波翻滚的动态画面,富有诗意。

“春来十日九不晴,怕闻鹁鸠呼雨声”反映了春雨稀少、干旱的气候状况,增加了农民的耕作难度。“滂沱才俾片时久,辛苦又加三日程”进一步强调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农民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当家岂无夫与子,打鱼日籴去城市”揭示了农民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以及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城市购买粮食的情况。“城中禁米难出关,田上忍饥还戽水”则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困境,农民们既要忍受饥饿,又要继续劳作。

最后,“四郊未种围田谷,三边已运官仓粟”指出农田尚未播种,而官府已经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对比鲜明,反映了当时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安得木牛为木龙,运水疾于牛走陆”表达了诗人对于改善农业灌溉条件的渴望,希望有更高效的运输工具。

“西林日落田妇归,隤岸白烟鱼虎飞”描绘了日落时分,妇女们结束劳作回家的场景,以及岸边升起的炊烟和飞翔的鱼鹰,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诗翁独立长太息,何处青山有蕨薇”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南农村农事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农民们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以及诗人对他们深深的同情和赞美之情。

收录诗词(273)

谢应芳(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幼钻研理学,隐白鹤溪上,名其室为“龟巢”,因以为号。授徒讲学,议论必关世教,导人为善,元末避地吴中,明兴始归,隐居芳茂山,素履高洁,为学者所宗,有《辨惑编》、《龟巢稿》等

  • 字:子兰
  • 号:龟巢
  • 籍贯:常州武进(今属江苏)
  • 生卒年:1295~1392

相关古诗词

二月归田舍作四首(其一)

十年为客不窥园,数日还家独闭门。

儿女牵衣拂尘土,亲朋折简问寒暄。

江南花柳青春好,淮上风烟白昼昏。

闻道贼渠今磔死,雨窗欢喜倒清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二月归田舍作四首(其二)

馀生甘分老渔樵,竹径柴扉掩寂寥。

舍后薄田堪种秫,门前流水喜通潮。

人遭岁歉餐榆粥,天假春晴养麦苗。

早起冯高望西北,楚氛犹自未全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二月归田舍作四首(其三)

鸦鸣鹊噪总无灵,庸孺讹言更莫听。

万国山河春荡荡,一时烟雾昼冥冥。

官军自足追穷寇,县吏犹劳募壮丁。

何日卖刀仍买犊,花村鸡犬共安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二月归田舍作四首(其四)

飞刍挽粟未能休,嗟我乡邻日夜忧。

何事群凶■猖獗,半年诸将拥貔貅。

桃花过雨红颜老,杜宇伤春血泪流。

堪笑腐儒无可用,下帷依旧说春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