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施道士

黄玉危冠白鹤翎,王侯争奉讲真经。

肩摩日月成三象,手捏风雷役六丁。

岂为出神骑竹杖,每因施法别松庭。

朱明洞里曾留约,鸾鹤乘间俟叩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的形象与修为,充满了神秘与超凡脱俗的气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道士的非凡能力和深邃的修行境界。

首句“黄玉危冠白鹤翎”,以“黄玉”形容道士的冠饰,既显贵重又具仙气;“白鹤翎”则暗示其与仙鹤有关联,象征着高洁与脱俗。这样的装扮不仅体现了道士的身份,也预示了其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

“王侯争奉讲真经”一句,点明了道士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王侯贵族竞相向他请教修炼之道,说明了其学识与修为的卓越,以及在当时社会中所拥有的崇高威望。

“肩摩日月成三象,手捏风雷役六丁”进一步展示了道士的超凡能力。肩摩日月,意味着他能与天地并肩,掌握宇宙的规律;手捏风雷,役使六丁,显示出他能够操控自然之力,驾驭风雨雷电。这种描述不仅夸张地表现了道士的神通广大,也表达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向往和崇拜。

“岂为出神骑竹杖,每因施法别松庭”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道士并非依赖外在工具或仪式来施展法力,而是凭借内在的修为和智慧。这不仅体现了道家修行的核心理念——内观自省,也暗示了道士的法术源自于对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朱明洞里曾留约,鸾鹤乘间俟叩扃”最后两句,将场景转向了道士修行的隐秘之所——朱明洞。这里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心灵与自然交流的场所。鸾鹤作为仙界的象征,乘机而至,等待着道士的召唤,暗示了道士与仙界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他在修行道路上的成就与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士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修为、深远的智慧以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和超自然力量的向往与追求。

收录诗词(334)

张穆(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工诗,善画马,能击剑。壮年往来吴中,结交知名之士。后归隐罗浮山。所画山水有生气。年八十余,尚步履如飞。有《铁桥山人稿》

  • 字:穆之
  • 号:铁桥
  • 籍贯:明末清初广东东莞
  • 生卒年:1607—1688以后

相关古诗词

咏画鹰

冥我抱元气,谁与化育侔。

千秋见墨妙,信笔雷电稠。

奋迅开老干,上有苍隼游。

侧目轻万里,雄视奴鸺鹠。

神存非在击,精爽惬隆秋。

噫余当壮岁,慕猎平原搜。

倾金购俊鹘,狐兔穷山丘。

调养既已适,所往同仇雠。

年衰谢驰骋,悔与物类尤。

今看图画里,空助草堂幽。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送沈朗思还东海

我闻通六津,顽铁跃清池。

气类冥有感,其应能如斯。

与子各天末,万里如相期。

一朝恰萍梗,快合珠江湄。

肝膈灿古道,日饫珠玉遗。

风尘塞宇宙,肯易为人知。

衰年厌徵逐,行采商山芝。

君亦东海蹈,此别何逢时。

寸心惟自爱,秋水渺无涯。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梅花

千山落木照寒空,别有香云独结丛。

马首易逢零乱处,柴门时隔有无中。

最宜鹤立同孤洁,未许蜂阑似众红。

闻道玉门春不度,可怜空听笛边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送李乔龄北游访道

老去惟思返旧林,乘春君独慕知音。

言寻丁令须逢鹤,名过陈昂莫碎琴。

想见朗吟驴背阔,更谁幽思橘中深。

罗浮本有通真路,何日归来玉洞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