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夜坐》由明代诗人姚绶所作,描绘了深夜独坐的寂寥与思乡之情。
首句“不寐坐来久”,开篇即点出主人公难以入眠,长时间坐着的情景,流露出内心的不安与困扰。接着“无家席屡移”一句,进一步渲染了孤独感,暗示着诗人或许在异乡漂泊,四处寻找安身之所,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
“窗风书叶乱,檐雨漏声疑”两句,通过自然界的微小变化,如窗外风吹动书页,屋檐滴落的雨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无常。
“客鬓惊秋早,乡心欲旦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随着岁月的流逝,客居他乡的诗人发现自己已过早地白发苍苍,这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衰老,更象征着心灵的疲惫与对家乡的深深怀念。同时,“乡心欲旦迟”一句,通过对比日出的迅速与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与对归家的急切期盼。
最后一句“扁舟沧海上,谁和竹枝词”,以想象中的扁舟航行于茫茫大海之上,隐喻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能够有人共赏竹枝词(一种民间歌曲)的渴望,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之感。
整首诗通过对深夜独坐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挣扎,也有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