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背于身不见,亦不见庭人。
物我俱无与,方知止处真。
这首诗是方回在宋末元初时期所作,名为《后天易吟三十首》中的第廿一首。现在我们来鉴赏这四句话:
诗人通过“背于身不见”和“亦不见庭人”,表达了超脱尘世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常常被外界的事务所缠绕,而难以看到自己的内在,也很少有机会去观察周围的人。这里,诗人通过这种描述,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独处自得的情感。
接着,“物我俱无与”,则进一步强调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隔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和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没有直接的交集。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困难的一种感慨,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宇宙万物本质孤立性的深刻洞察。
最后,“方知止处真”,则揭示了诗人的哲思。只有当我们与外界的联系减弱,甚至消失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所在。在这个过程中,诗人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止处”,即心灵的归宿和平静。这也暗示着一种修养,一种通过内省来达成自我认知与自我超越的途径。
总体来说,这四句话构建了一个从外向内、由表及里的思考路径。诗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引导读者走进心灵深处,寻找那个永恒不变的“真”之所在。这既是诗人的个人修行,也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智慧。
不详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亨到离时见,贞从坎处来。
归根培养熟,方解鼓风雷。
元亨犹利正,始可用纯乾。
未了一贞字,何由保性天。
次谦终以巽,九卦至三陈。
圣人有忧患,何况是凡人。
观身不见背,动体悉由心。
向阳负阴处,离坎细推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