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慎中的《论学示友人杂诗(其八)》。诗中探讨了学习之道,以及在求知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抉择。
首联“好径人多道本夷,自为烦苦自支离”描绘了一条众人熟知的求知之路,但个人在其中却感到诸多困扰与辛苦。这里以“好径”比喻已知的知识路径,而“烦苦”则指个人在探索未知时的艰难与困惑。
颔联“省存判截静和动,先后分开行与知”进一步阐述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区分静思与行动,以及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通过“省存”(反省自身)来判断、截取知识的精华,同时认识到静心思考与积极实践的重要性,并且强调了知识的获取与应用应有序进行。
颈联“敬义夹持宁免二,诚明两进已成岐”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应秉持敬重与正义的原则,避免偏颇或失衡。同时,诚恳与明智的双方面发展,虽然看似道路分岔,实则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个人成长。
尾联“当时呼得曾参唯,一贯之馀费甚词”借用孔子弟子曾参的例子,表达了即使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难免会有言语上的困扰与表达的困难。这里的“一贯”可能指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一贯性,即追求道德与智慧的统一,而“费甚词”则暗示了在表达这一理念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王慎中对学习过程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个人在求知路上的自我探索、平衡静动、坚守原则以及面对表达困难时的坚持与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