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月夜

刁斗烽烟处处惊,长途来往尽游兵。

那堪冷月寒砧夜,又听西风北雁鸣。

京国几年金阙梦,乡关何处白云情。

愤来按剑辕门坐,愁对旄头斗外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鉴赏

这首《秋宵月夜》由明代诗人张家玉所作,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凄清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首联“刁斗烽烟处处惊,长途来往尽游兵。”开篇即以“刁斗”和“烽烟”渲染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氛围,暗示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大地,而“长途来往尽游兵”则点明了战事频繁,士兵们在四处奔波,为保卫国家而奋斗。这两句通过战争的背景,展现了动荡的时代特征。

颔联“那堪冷月寒砧夜,又听西风北雁鸣。”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凄凉景象。冷月高悬,寒砧声声,西风吹过,北雁南飞,这些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氛围。这里的“冷月寒砧夜”与“西风北雁鸣”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暗喻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与哀愁。

颈联“京国几年金阙梦,乡关何处白云情。”转而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经历了多年的京城生活后,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但这种情感却无处寄托,只能化作“白云情”,飘荡在遥远的天空中。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对故乡的思念比作飘浮的白云,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尾联“愤来按剑辕门坐,愁对旄头斗外横。”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愤慨与忧虑。在军营中,诗人按剑而坐,面对着外敌的威胁,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里的“旄头”指的是星宿,古人认为旄头星预示着战争,诗人将其与“斗外横”联系起来,形象地表现了他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

综上所述,《秋宵月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深秋夜晚的凄美景象,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收录诗词(184)

张家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舟中月夜

渺渺长江水接天,帝京西望转凄然。

金戈铁马无宁土,锦缆牙樯有战船。

离乱烽烟丛此日,风流箫鼓换当年。

谁堪旧日长安月,多照平沙白骨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自吊

命也何当百六秋,尘途空戴楚冠游。

神能奋处仍飞涕,石有灵兮亦点头。

报国谁堪追定远,传家我已愧留侯。

姓名他日昭人目,幸不遗污史册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伤我明所用不得人致有今日之祸(其一)

徵兵转饷日何穷,少府金钱尽废供。

不见犁庭歼丑虏,惟闻弃甲走元戎。

摧残禁苑煤山火,零落朝仪建业钟。

遥忆鼎湖兼雪窖,忠魂曾有几从龙。

形式: 七言律诗

伤我明所用不得人致有今日之祸(其二)

北向天骄愤未平,无衣痛哭不成声。

摅忠若个真披沥,报国何人死战争。

汉室威仪他日望,商郊禾黍此时情。

鏖兵几厌民心苦,犹见经天太白横。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