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铁佛寺益公了庵朝京游浙

世尊出西域,教化极东土。

大道本无为,盛德人所慕。

只今灭度二千年,授经弟子如亲传。

我生懒僻苦贪佛,或谓三生有胜缘。

武昌铁佛古名刹,兵燹荐臻孰承乏。

益公崛起振宗风,至味啖人如嚼蜡。

相逢一笑即相亲,下榻东轩忘主宾。

薰炉茗碗坐清夜,从容软语温如春。

晓来别我朝京国,短策轻包适吴越。

吴越山水天下奇,宝坊金刹皆人杰。

公今参访必遇人,六根一扫无纤尘。

钱唐潮音华顶月,独露堂堂见本真。

从此平生大事毕,顿觉身心乐无极。

踢翻大海水逆流,半夜中天出红日。

我有故人僧中雄,不远千里来诗筒。

烦公问讯向何处,说法今留兜率宫。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丁鹤年赠送给益公了庵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益公前往京城和浙江游历的祝福与期待。诗中首先回顾了世尊佛法东传的历史,赞美了佛教的大道和盛德,暗示益公此行可能有深厚的佛缘。接着描述了武昌铁佛寺的古老与变迁,以及益公在此地振兴佛法的功绩。

诗人通过“一笑即相亲”、“薰炉茗碗”等细节描绘了两人之间亲密而宁静的交流氛围,展现了益公的修行境界。益公即将启程,诗人祝愿他在吴越山水间能遇到更多有识之士,洗净心灵,见到真实的自我。最后,诗人想象益公在钱塘江边、华顶月下的修行成就,以及他日后佛法宏扬的前景,表达了自己的欣喜和期待。

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既有对佛法的敬仰,又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体现了元末明初文人士大夫对佛教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收录诗词(345)

丁鹤年(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诗人,有《集》传世。著名孝子,为明初十大孝子之一。以73岁高龄为母守灵达17载,直到90岁去世。《四库全书》中收录的《丁孝子传》和《丁孝子诗》即是他的事迹。诗开篇赞曰:“精诚之心上达九天,精诚之心下达九泉。”

  • 籍贯: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

相关古诗词

送蔡士廉舍人奔讣还四明

公家东海滨,我昔共乡县。

今同寓鄂渚,十年不一见。

公从藩府典礼仪,入侍须早出每迟。

不将汎爱要乡誉,直以孤忠结主知。

雪松贞操寒逾劲,冰蘖清声老更驰。

府中诸彦皆人杰,政事文章称二绝。

重公质朴古人风,平揖下堂腰罄折。

身名俱泰心独悲,甘旨亲庭千里隔。

一朝海鹤寄云椷,阿翁已作蓬莱客。

仰观乔木战飘风,五内分崩面深墨。

我闻往吊始见公,我足蹒跚公发白。

相看话旧重咨嗟,少日风流那复得。

花明春泛越王湖,月皎秋寻贺公宅。

赏花弄月秋复春,诗酒清狂多故人。

直倚青年骄白日,岂知碧水扬黄尘。

从此东西各星散,我忆同游如梦幻。

秋风江上漫思鲈,夜雨关河愁听雁。

公当大事赐告归,片帆东下孤云飞。

里中长老久相待,一见喜极还沾衣。

傥问题诗者谁子,道即辽东丁令威。

形式: 古风

送奉祠王良佐奔讣还兖城

兖为礼义乡,自昔多名士。

佐也游夏徒,力学能崛起。

三冬文史富才华,万言入对天王家。

骑蟾秋折广寒桂,走马春看长安花。

承恩筮仕御史府,风生台阁膺佥举。

雅知严敬授祠官,奉礼山川来大楚。

祠宫清暇日有馀,焚香危坐读父书。

门外犹维桓典马,釜中屡出莱芜鱼。

嗟予老病衡茅下,时人弃置如土苴。

多公高义数相过,茅塞心胸赖陶泻。

霜风一夜吹庭闱,椿萱并瘁色养违。

再拜天颜零涕出,千里看云匍匐归。

佳城已卜牛眠地,屏立泰山带围泗。

种松畚土展孝诚,傍水依山砺仁知。

知明仁熟政乃攻,终丧还谒蓬莱宫。

致君尧舜付公等,伫令四海回淳风。

五风十雨年屡丰,吾何幸为田舍翁。

形式: 古风

送奚仲瑛进士服阕朝京

奚郎健笔凌高秋,排云直上蟾宫游。

一枝丹桂许先折,归来两袖天香浮。

早年抡材服官政,百里秋毫归藻镜。

躬承天语佐夏官,幕下清谈烽燧静。

家书忽报丁内艰,读礼还依孔子山。

教育英才乐人乐,一旦徵书到岩壑。

鲲鹏从此徙南溟,凤凰仍旧巢阿阁。

形式: 古风

望云思亲图

山人爱云不离山,巢居只在云松间。

枕泉漱玉弄明月,此心直与云俱閒。

达官爱云云作侣,平步青云称高举。

天瓢一滴慰苍生,大旱用汝为霖雨。

王公出处与此二者殊,十年游宦感离居。

衣上犹存慈母线,手中长把严君书。

日日看云不遑暇,为有吾亲舍其下。

恨身不得逐云飞,却写飞云入图画。

公馀展玩凝心神,见云如见吾双亲。

卷图仍寄吾亲舍,永奉高堂长寿身。

狄公盛事王公继,今古孝思同一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