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挽诗《挽张文襄师三首(其二)》由清代诗人曾习经所作,通过对逝者张文襄的追忆与赞颂,展现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缅怀之情。
“文字三千妙”,开篇即以“三千妙”形容张文襄的文字才华,赞美其作品之精妙绝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声名五十年”,接着点出张文襄的名声历经五十年而不衰,强调其影响力深远持久,不仅在生前广受赞誉,在身后亦被后人铭记。
“迂谟终定命”,此句运用典故,意指张文襄虽行事有时显得迂阔,但最终其策略与决策却能决定命运,展现出其深谋远虑的一面。
“忧乐过前贤”,通过对比,赞扬张文襄的忧国忧民之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超越了前贤,凸显其高尚品德与卓越贡献。
“人物今衰眇”,转而感慨当前人物的衰微,与张文襄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张文襄的怀念。
“膏兰久灼煎”,此处以“膏兰”比喻张文襄的才华与品德,暗示其如同香草一般,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与推崇,而“灼煎”则象征着岁月的磨砺与考验,强化了对张文襄不朽形象的描绘。
“蔡公真委笃,短气获麟编”,最后两句引用典故,将张文襄比作蔡邕,表达了对其忠诚与坚定品质的肯定,并暗示其虽遭遇短暂的困境,但最终仍能留下光辉的篇章,寓意深远。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张文襄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赞美,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也体现了对历史人物价值的深刻认识与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