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仙二首(其二)

石上凿井欲到水,惰心一起中路止。

岂不见古来三人俱弟兄,结茅深山读仙经。

上有青冥倚天之绝壁,下有飕飗万壑之松声。

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

读多七过可乞言,为子心精得神仙。

可怜二弟仰天泣,一失毫釐千万年。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石头上凿井希望找到水,但懒惰之心一起便半途而废。
难道没看见自古以来那三个兄弟,他们在深山中搭建茅屋研读仙经。
上面是靠天的峭壁,下面是万壑松风的呼啸之声。
仙人变化成白鹿,两个弟弟玩耍,大哥则专心诵读。
书读多了,七次过目后可以求教,因为你的内心专注,才能得道成仙。
可惜那两个弟弟仰望天空哭泣,一旦错过,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会错失千万年。

注释

石上凿井:在石头上挖井。
惰心:懒惰或懈怠的心。
三人俱弟兄:指三个兄弟。
结茅深山:在深山中搭建茅草屋。
青冥:天空。
倚天之绝壁:靠天的极高峭壁。
飕飗:形容风声。
万壑:众多山谷。
松声:松树的风声。
仙人变化:仙人变化莫测的能力。
七过:儒家经典《论语》中提到的反复阅读七遍以理解其意。
乞言:请求指教或赐言。
心精:内心专注。
可怜:可惜。
毫釐:极小的距离,比喻微小的差距。
千万年:形容时间极长。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修仙者弟兄三人结茅深山,共同研读仙经的诗歌。开篇提到石上凿井欲达水源,但因惰心而中途放弃。这既可以理解为对修行者的讽刺,也可能是对自己修行之艰辛的反思。

随后,诗人引入古来三兄弟俱修仙之典故,强调他们结茅深山,潜心读经。这里“结茅”意指隐居生活,“读仙经”则表明他们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在这个背景下,诗人描绘出一幅壮丽景象:上有倚天绝壁,下有万壑松声,营造出一个既幽深又充满神秘力量的环境。

仙人变化为白鹿,二弟玩之,兄诵读,表达了修炼者之间的情谊与信任,以及对仙法的共同追求。诗中提到“读多七过可乞言”,意味着通过不断地研习和实践,可以获得神仙之境。

最终两句“为子心精得神仙, 可怜二弟仰天泣,一失毫釐千万年”表达了对修炼成果的渴望与对失败的哀伤。这里的“一失毫釐”,即便是一丝不慎,也可能导致千万年的努力付之东流。整首诗通过描写修仙者的生活和追求,展现了中国古代对于长生不老、神仙境界的向往与挑战。

收录诗词(568)

韦应物(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中国唐代诗人。汉族。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737~792

相关古诗词

宝观主白鸲鹆歌

鸲鹆鸲鹆,众皆如漆,尔独如玉。

鸲之鹆之,众皆蓬蒿下,尔自三山来。

三山处子下人间,绰约不妆冰雪颜。

仙鸟随飞来掌上,来掌上,时拂拭。

人心鸟意自无猜,玉指霜毛本同色。

有时一去凌苍苍,朝游汗漫暮玉堂。

巫峡雨中飞暂湿,杏花林里过来香。

日夕依仁全羽翼,空欲衔环非报德。

岂不及阿母之家青鸟儿,汉宫来往传消息。

形式: 古风

往云门郊居涂经回流作

兹晨乃休暇,适往田家庐。

原谷径涂涩,春阳草木敷。

才遵板桥曲,复此清涧纡。

崩壑方见射,回流忽已舒。

明灭泛孤景,杳霭含夕虚。

无将为邑志,一酌澄波馀。

形式: 古风

往富平伤怀

晨起凌严霜,恸哭临素帷。

驾言百里涂,恻怆复何为。

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

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

今者掩筠扉,但闻童稚悲。

丈夫须出入,顾尔内无依。

衔恨已酸骨,何况苦寒时。

单车路萧条,回首长逶迟。

飘风忽截野,嘹唳雁起飞。

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

形式: 古风

易言

洪炉炽炭燎一毛,大鼎炊汤沃残雪。

疾影随形不觉至,千钧引缕不知绝。

未若同心言,一言和同解千结。

形式: 古风 押[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