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汪水云诗卷

君不见伯牙流水心,不是子期谁知音。

又不见颖师浮云操,不是昌黎谁品藻。

伯牙千古颖无人,此心此操谁重陈。

折扬黄华笑哑哑,寥寥太古风无淳。

钱唐君别二十载,江南江北情如海。

吴霜半染鬓边丝,朗吟浩荡殊未艾。

十年尊酒又逢君,行歌流水弦浮云。

在自大古,雅澹飘逸思不群。

能言名山大川壮丽可怪处,收拾胸中为一部。

归来历历写瑶琴,一种风气传千古。

又言黄河泰华六合之内不胜游,何如九州之内更九州。

抱琴飘飘风万里,曾是天涯海角头。

当时此琴落落天西北,土音往往几人还解得。

怊怅悲愤恩怨昵昵多少情,尽寄胡笳十八拍。

会心又见钟子期,识操又遇韩昌黎。

眼高已觉空四海,此水此云不在他人知。

形式: 古风

翻译

你没看见伯牙弹奏流水曲,除了子期谁能理解他的心意。
再看颖师弹奏浮云般的乐章,若非韩愈谁能品评它的韵味。
伯牙和颖师的技艺千年无人能及,他们的心意与琴艺又有谁能重新演绎。
黄花凋零笑声哑哑,古风已逝,太古的清纯不再。
钱塘君分别二十年,无论江南江北,情感深厚如海。
吴地的霜染白了鬓发,他豪放地吟诵,热情未减。
十年后再次举杯共饮,歌声随流水,琴声如浮云。
自古以来,他的风格独特,超凡脱俗,思绪与众不同。
他能描绘名山大川的壮丽奇观,将这些藏于心中,化作一部作品。
归来后,他清晰地在瑶琴上写下这些,这种风格流传千古。
他说,即使遍游天下名胜,也不如在九州之内再创九州。
抱着琴,他飘然而行,曾是天涯海角的游子。
当年这琴声在西北天空回荡,地方方言只有少数人能理解。
满腔的惆怅、悲愤、恩怨之情,都寄托在这十八拍胡笳声中。
再次遇见知音钟子期,又遇到能欣赏自己琴艺的韩昌黎。
眼界开阔,已觉世间皆小,这份情感与琴韵唯有自己能领悟。

注释

伯牙:古代音乐家。
子期:伯牙的朋友,能理解他的琴声。
颖师:另一位古代音乐家。
昌黎:韩愈,唐代文学家。
黄华:泛指花朵,此处可能指秋天的菊花。
钱唐君:诗人自称,钱塘是杭州的古称。
吴霜:比喻白发,吴地的霜。
瑶琴:古代的美玉制成的琴。
泰华:泰山和华山,均为名山。
胡笳: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鉴赏

这首古诗通过对伯牙、子期和颖师、昌黎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于音乐高手与知音之难的深切感慨。诗中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于能够理解自己艺术理念的知己的渴望。从“君不见伯牙流水心,不是子期谁知音”可以看出,诗人赞美那些能以情感触动人心的音乐天才,同时也表达了对知音难求的无奈。

诗中还多次提到琴,通过“归来历历写瑶琴,一种风气传千古”的描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崇高评价和个人情感的投入。同时,“抱琴飘飘风万里,曾是天涯海角头”则展现了诗人对琴艺的深厚造诣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上的音乐大师与知音的回忆,以及个人对于艺术传承和理解的渴望,构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共鸣。诗人的情感充满了怀旧与孤独,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坚持自我艺术追求的执着。

收录诗词(1)

张嵩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七月二十日忽有青蝇翔舞坐隅挥之不去

每见营营止樊棘,不应遗矢未央宫。

恐报苻坚笔端事,自疑今在洒心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七月二日大风作一昼夜方止土人云此风潮信也三首(其三)

风潮初见土人云,始愧鲰生泥昔言。

却以所经疑柱史,著书应祗为中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七月二日大风作一昼夜方止土人云此风潮信也三首(其二)

后世新奇方竞出,难持古语对时云。

欲将老氏飘风语,刊剟还同火浣文。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文]韵

七月二日大风作一昼夜方止土人云此风潮信也三首(其一)

风不终朝闻老氏,撼山今既一期馀。

得非造化誇能事,要使人无尽信书。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