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俗易高名已振,途险难尽学须强。

形式:

翻译

悲哀的世风容易让人追求高名,道路艰险更需努力学习以增强实力。

注释

哀俗:悲哀的社会风气。
易:容易。
高名:崇高的名声。
已振:已经树立起来。
途险:道路艰难。
难尽:难以穷尽。
学须强:学习必须刻苦。

鉴赏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之手,它们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名声与学问修养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首句“哀俗易高名已振”中,“哀俗”指的是世人往往对某些事物或人物持有同情或者怜悯之心,而这种情感可能会导致某种错误的推崇。这里的“易”字,意味着容易;“高名”则是指声誉、名声。这句话表达的是,对于那些因世人的同情而迅速升起的虚名,诗人感到哀伤和不屑。

第二句“途险难尽学须强”则是在说,学习之路充满艰难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问。这里的“途险”形象地描绘了求知过程中的困境,而“尽”字意味着完全、彻底;“学须强”则是强调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力求精进。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展示了王安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名声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坚定态度。这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学术观念,也映射出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个人品格与学问的重视。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下相歌

下相城,淮水阳,烈风吹大树,原陆何茫茫。

人言此地生项羽,有力拔山如猛虎。

横行天下八千兵,三载成功霸西楚。

是时岂无豪杰来,一闻叱咤肝胆摧。

汉王拱手听约束,秦社捲地成烟灰。

混一山河归有道,鸿沟中分何草草。

悲歌帐下恋佳人,羞面江东看父老。

胡不思坑降卒,杀子婴,沉怀王。

人心离楚已属汉,宽仁必兴残暴亡。

所以万人敌,竟为五侯得。

空馀陔下帐中歌,千古令人感慨多。

形式: 古风

九日作

离离鹤渚常悲此,因迥含霞夕树平。

不有霸陵横意气,何人戏马阅高清。

崚风落叶翻翔婉,菊影东篱欲娈萦。

寂寞文园事屡至,海云秋日正相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句(其八)

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

形式: 押[庚]韵

句(其三)

昔时江令宅,今日段侯家。

形式: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