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发沁园春.题黄氏印史代序

北苑临书,南宫执笏,从古畸人癖事。

字亦雕龙,石堪绣蠹,不道先生兼此。

落笔惊看,有历落、嵚崎之致。

宛然见古貌如颠,不似人间衫履。记得当年此际。

将怪石投予,镌予名字。

珍重常携,离奇可拜,时命小鬟亲洗。聊写俚词。

题笺仍用猩红记。

知道先生应笑我,攫石袖中何意。

形式: 词牌: 花发沁园春

鉴赏

这首《花发沁园春》是明代诗人董以宁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书法与篆刻的艺术追求,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人雅趣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开篇“北苑临书,南宫执笏”,以“北苑”和“南宫”象征文人雅士的隐逸生活与官场生涯,通过“临书”和“执笏”描绘出文人墨客的日常活动,既展现了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也暗示了他们在官场中的角色。接下来“从古畸人癖事”一句,点明了文人对独特嗜好的追求,这种癖好不仅仅是对书法的热爱,更是一种对个性自由的向往。

“字亦雕龙,石堪绣蠹”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书法与篆刻艺术的精妙之处,将文字比作雕龙,石头则如同绣布上的蛀虫,形象地展示了文字在石头上的雕刻效果,以及篆刻艺术的细腻与深邃。接着“不道先生兼此”一句,转而提到作者不仅擅长书法,还精通篆刻,展现出其多才多艺的一面。

“落笔惊看,有历落、嵚崎之致”描绘了作者在创作时的神态与风格,用“历落”和“嵚崎”形容作品的独特与不凡,暗示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独树一帜。

“宛然见古貌如颠,不似人间衫履”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作者作品中蕴含的古风与超脱世俗的气息,仿佛让人看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采,而非尘世间的平凡装扮。

“记得当年此际。将怪石投予,镌予名字”回忆了作者与朋友之间关于篆刻的趣事,通过“怪石”与“镌名”展现了篆刻艺术的魅力与乐趣,同时也体现了友谊的深厚。

“珍重常携,离奇可拜,时命小鬟亲洗”描述了作者对待篆刻作品的珍视与恭敬,即使在忙碌之时也不忘亲自清洗,体现了对艺术的尊重与热爱。

“聊写俚词。题笺仍用猩红记”表明作者在创作时的随意与洒脱,即使是俚俗之词,也用猩红色的印记来装饰,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与个性化。

最后,“知道先生应笑我,攫石袖中何意”一句,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行为的自嘲,同时也流露出对篆刻艺术的深深喜爱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古代文人雅趣的向往与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238)

董以宁(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六六六年前后在世),清代初期诗人。性豪迈慷慨,喜交游,重然诺。明末为诸生。少明敏,为古文诗歌数十万言,尤工填词,声誉蔚然。与邹只谟齐名,时称“邹董”。又与陈维崧及只谟有才子之目。著有《正谊堂集》和《蓉度词》。其中《蓉度词》中大量的“艳体词”作品又尤为学界所争议

  • 字:文友
  • 籍贯: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市)

相关古诗词

解连环.楚行白筠心书赠楚词一箑,复作高唐好梦图,因柬谢

澧兰沅芷。是文郎当日,旧游之处。

生平说、屈宋衙官,拟重去襄川,将他部署。

翻怪香山,却贬技、填词赠与。

想落笔高吟,多应说向,君家老妪。亲写双钩小柱。

苦绝少红鹅,凭君携去。

况画将、一梦高唐,把纨扇招风,更添佳绪。

但到阳台,倘误惹、香云艳雨。

凭君莫寄招魂赋,梦中叨絮。

形式: 词牌: 解连环

菩萨蛮慢.秋日杨东起书园社集

今当共席。正荷风梧雨,嫩凉时节。

更称觞、共向园亭,望带水回廊,宿云欹石。

或嗽流泉,晞发乎桥之侧。

或谈棋相对,不管蛙声,溪边嘈杂。或是正襟危帻。

或小侯数辈,吟笺争拂。

或骚坛强项,大义严辞,或醉后微颠,斜书晋帖。

或拭轻纨,淡写云林几笔。

告羲之、而今却是,兰亭秋集。

形式: 词牌: 菩萨蛮慢

望梅.七

奴年两七。比陶家八八,李家七七。

风情仙韵知难并,自思量可及,十分之七。

却似天孙、几望断、新秋初七。

正閒看北斗,遥挂阑干,云边横七。空有琴弦五七。

更词名八六,歌名一七。

奈唱回、残月晓风,难说与韦曲,才人柳七。

简点春风,已花信、今番六七。

怕年华、都似顷刻,开花殷七。

形式: 词牌: 解连环

疏影.入花丛抓鬓

红凭绿映。正蜂差蝶敕,同引游兴。

早起梳头,好注兰膏,新妆自看鬟影。

相携女伴寻香去,还再顾、菱花小镜。

踏青苔、香印留痕,惯向花阴僻径。

懊恨花梢无状,一枝低亚处,偏近珠领。

欲倩东君,诉与花神,小立碧梧金井。

前头姊妹都回望,闻娇唤、几声低应。

待行行、重觅遗钗,更向曲阑閒凭。

形式: 词牌: 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