诣横河东林庵

飞鹘落空响,卓午生微歊。

浩浩广川陌,靡从安憩劳。

引鞭转山曲,径尾出蓬茅。

叩门息清梵,馀檀香溢寮。

衲子具佛相,兀对形枯彫。

敛神归止水,象以不著超。

尘热一回咀,苦滞多泥胶。

膜拜问大乘,但言去路遥。

怜饥少留住,蒸豆新出庖。

万竹横空来,露气清在醪。

汎几尽云色,不知天日高。

风凉忽洒袂,薄醉亦易消。

暂托等泡电,移踪殊静嚣。

锄笠厉农事,人语错平皋。

问谁戒纷竞,植此方寸苗。

默焉还返瞩,铃语隔九霄。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前往横河东林庵的旅程与内心感受。开篇“飞鹘落空响,卓午生微歊”以生动的景象开始,鹘鸟飞翔落地的声音与正午微弱的声响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孤寂的氛围。接着,“浩浩广川陌,靡从安憩劳”则表达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诗人似乎在寻找一处可以暂时休息的地方。

“引鞭转山曲,径尾出蓬茅”描述了诗人穿越山岭,最终到达草屋的情景。进入庵中,“叩门息清梵,馀檀香溢寮”,清雅的梵音与檀香弥漫在小屋里,营造出一种宗教的宁静与庄严。诗人在这里遇到了僧侣,“衲子具佛相,兀对形枯彫”,他们面容枯瘦,却充满佛性,与世无争。

“敛神归止水,象以不著超”表现了僧侣们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他们通过冥想回归内心的平静,仿佛与外界的纷扰无关。诗人在这里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尘热一回咀,苦滞多泥胶”,他品味着内心的平静,摆脱了世俗的束缚。

“膜拜问大乘,但言去路遥”是诗人向僧侣请教佛法时的情景,对方的回答虽然简单,却蕴含深意。诗人随后得到了僧侣的热情款待,“怜饥少留住,蒸豆新出庖”,在僧侣的关怀下,诗人得到了食物的补给。

接下来的描写,“万竹横空来,露气清在醪”展现了庵内环境的清幽与自然之美,竹影婆娑,露气清新,诗人仿佛置身于一片宁静的自然之中。“汎几尽云色,不知天日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他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忘记了时间与空间的存在。

“风凉忽洒袂,薄醉亦易消”描绘了诗人被一阵凉风吹过,酒意也随之消散,身心更加清醒。最后,“暂托等泡电,移踪殊静嚣”表达了诗人短暂停留后的感悟,他意识到生活如同泡沫与闪电,短暂而易逝,但内心保持宁静,远离喧嚣。

“锄笠厉农事,人语错平皋”描绘了庵外农夫劳作的场景,人声嘈杂,但与庵内的宁静形成对比。诗人由此思考起“问谁戒纷竞,植此方寸苗”,他询问谁能在这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同在心中种下一棵苗,不断生长。

“默焉还返瞩,铃语隔九霄”则是诗人离开庵后,回望庵内情景时的感受,铃声在遥远的天空中回荡,仿佛在提醒着他,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是如此珍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前往东林庵的旅程,以及在庵内与僧侣交流、体验自然美景的过程,最终引发了对内心平静与超脱生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925)

姚燮(清)

成就

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经历

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

  • 字:梅伯
  • 号:复庄
  •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 生卒年:1805—1864

相关古诗词

团扇词

握我掌中,置我怀中,已捐我箧笥中。

我何德乎炎威,我何怨乎秋风?

但愿洁白常自葆,他时思我还相逢。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与叶十八论诗二章(其一)

两仪秘灵宰,以性摄其源。

虱轮转毫末,芥孔具大圜。

浮滓猛荡涤,独领真气还。

鍊微入心冶,充之弥人寰。

乾坤供役遣,至化翻无权。

隐然褫群魄,无由执其端。

但见挥手落,朵朵青玉莲。

形式: 古风

与叶十八论诗二章(其二)

春蚕抱寸茧,秋萤耀寒芒。

微物亦自爱,安知有八荒?

与子论诗理,令予心低昂。

新妇坐车中,绰约时世妆。

搴帏致窈窕,内志折其刚。

亦有武健士,百战身倔强。

挫以和平气,敛袂走且僵。

得感外旋惑,谓存中已亡。

不见鍊丹客,婴姹交元黄。太精监内景,百劫任所?。

沈心于九渊,冥极斯骤光。

矞云丽五色,骖凤云中翔。

掌上骊龙珠,灿如明月珰。

下烛人间世,历历辨沧桑。

会于逍遥游,归于无何乡。

不识六合气,何论圣与王?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莫愁乐

江上山青青,不断如侬情。

含泪无一语,拈带看欢行。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