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道中(其二)

独跨征鞍万里归,彭城巉崄不胜悲。

阴多白日迷歧路,露暗黄昏失霸矶。

薄暮每愁风扑面,夜寒犹苦雪侵衣。

马蹄踯躅危桥下,月断云端有所思。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长途跋涉后,独自骑着马匹返回彭城途中所见的凄凉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艰难与孤独。

首联“独跨征鞍万里归,彭城巉崄不胜悲”,开篇即点明了主人公独自一人,历经万里艰辛,终于踏上归途,但面对崎岖险峻的彭城之路,内心不禁涌起无尽的哀伤。这里不仅写出了旅途的艰难,也暗示了归家之路的不易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颔联“阴多白日迷歧路,露暗黄昏失霸矶”,进一步描绘了旅途中的恶劣环境。阴云密布使得白日也显得昏暗不明,歧路难辨;黄昏时分,露水浓重,霸矶(此处或为地名,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朦胧中变得难以辨识。这两句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出一种迷茫、无助的氛围,同时也反映了旅人内心的困惑与失落。

颈联“薄暮每愁风扑面,夜寒犹苦雪侵衣”,继续深入描述了旅途中的艰难。傍晚时分,风势渐大,寒冷刺骨,雪花纷纷扬扬,穿透衣物,侵袭着旅人的身体。这两句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形象地表现了旅人面临的严酷环境和内心的恐惧与痛苦。

尾联“马蹄踯躅危桥下,月断云端有所思”,收束全诗,将画面定格在旅人经过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桥之下,月光被云层遮挡,仿佛断开,留下一片模糊的光影。在这静谧而又略显诡异的场景中,旅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一联不仅描绘了旅途的最后阶段,还蕴含了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以及对未来未知道路的忧虑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位旅人在归途中所经历的艰难与孤独,以及对未来的深深思索。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和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230)

张嗣纲(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怀大志,及长,闭户潜修,于经史外,更习《六韬》《三略》。明神宗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连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头参将,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馀诗草》二卷。事见民国《清远县志》卷一〇

  • 字:效忠
  • 籍贯:清远

相关古诗词

雪中遇东征兵船(其一)

凛凛西风扑面吹,漫空积雪下如丝。

飞禽影绝行人少,折竹声哀过客稀。

长铗剑鸣寒彻骨,穷途裘敝冷侵肌。

可怜汉将东征去,多少无家未授衣。

形式: 七言律诗

雪中遇东征兵船(其二)

雨雪霏霏柳叶残,兵戈东下拥吴关。

玉山影黯旌旗冷,银汉光摇草木寒。

李愬此宵曾入蔡,范雎昔日正攻韩。

主恩深重何时报,空请长缨倚剑看。

形式: 七言律诗

贺王明府政莅新安(其一)

墨绶遥承汉诏新,分符初向粤江滨。

单车暂尔驰青海,三异应知动紫宸。

一路福星花满县,万家生佛泽如春。

吾侪共有弹冠庆,北斗旗挥靖不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贺王明府政莅新安(其二)

百里初逢上大夫,清标雅望挺三吴。

化行江汉风同美,政暇壶觞兴不孤。

此日阶前鸣独鹤,有时云表下双凫。

遥知淡海干戈辑,处处弦歌教泽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