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即事

出山道士在家僧,晚诵儒书早佛经。

灰尽此心犹木偶,扫除往事送刍灵。

花边过客蜂旁午,溪上良时鹭适丁。

一到菊坡分品目,玉盘盂可次金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翻译

出山的道士像在家修行的僧人,夜晚诵读儒家经典,早晨则研习佛经。
内心如灰烬般清净,如同木偶无欲无求,过往之事被扫除,如同祭祀用的草人。
花丛中的过客忙于采蜜,溪边的鹭鸟正逢适宜的时光,
来到菊花坡,便按种类区分,美酒玉盘与金铃同列珍品。

注释

出山:离开隐居地。
道:道教。
家僧:在家修行的僧人。
诵:诵读。
儒书:儒家经典。
佛经:佛教经典。
灰尽:内心清净如灰烬。
木偶:比喻无欲无求的人。
往事:过去的事情。
刍灵:祭祀用的草人。
花边:花丛中。
蜂旁午:蜜蜂忙碌。
溪上:溪边。
鹭适丁:鹭鸟适宜的时刻。
菊坡:菊花坡。
分品目:按种类区分。
玉盘盂:精致的酒器。
次:排列。
金铃:贵重的装饰物。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与一位僧人在家中过着相似的生活。他们都有早晚诵读经典的习惯,只是道士读儒家经书,僧人则念佛教经文。这反映了两种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平和共处。

“灰尽此心犹木偶”一句,用到了木偶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尽管心中的执着已经如同灰烬,但仍然像木偶一样坚持旧有的习惯。接下来的“扫除往事送刍灵”则描绘了一种放下过去、向自然回归的情景。

诗中还通过“花边过客蜂旁午,溪上良时鹭适丁”两句,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画面:在花边,有行人匆匆而过,而蜜蜂在午后的阳光下忙碌不息;在溪畔,一隻鹭立于适合它停留之地。这两组景象展示了自然界中生命各自为营的和谐状态。

最后,“一到菊坡分品目,玉盘盂可次金铃”则描述了一种选择与享受的宁静时刻。在菊花盛开的坡上,可以细数每一朵花的品相;而在使用玉制盘盂之时,每一次敲击都能产生悦耳的金属声响。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收录诗词(359)

朱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号:潜山居士
  • 籍贯:省事老
  • 生卒年:1097—1167

相关古诗词

牡丹次韵(其一)

一日春工过颍阳,名园次第款侯王。

风流得见升平瑞,气味初无世俗香。

早托筠笼驰驿骑,旋张罗盖护晨光。

最怜一尺槃盂玉,稳上高鬟映额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牡丹次韵(其二)

画舫何须载西子,青裙今幸拜东王。

佛谈非想色界色,天造玉皇香案香。

兴庆池边凝晓露,善和坊里借馀光。

行闻绮席开东省,飞鞚争驰御道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闰月四日大风出灵鹫捕鱼具鲙且约冬间再集

西北云收廓太虚,东南风急放船初。

冬深更许侯设鲙,地远不讥公矢鱼。

白小未容登燕俎,红鲜忽已间嘉蔬。

重生鳞鬣浮江去,尽是先生所弃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夜宿方允迪家雨雪大作

肺腑群山襟带江,近人鸥鸟日成行。

每来问道维摩室,何幸浓薰班氏香。

雨脚雪花方间作,灯红酒绿正争光。

更烦采选消长夜,坐看回旋穴骼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