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日月出又没,台城空白云。
虽宽百姓土,渐缺六朝坟。
禾黍是亡国,山河归圣君。
松声骤雨足,几寺晚钟闻。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时光荏苒、历史沧桑的意境。开篇"日月出又没,台城空白云"两句,通过对昼夜更替和古城上空漂浮的白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情景。
接着"虽宽百姓土,渐缺六朝坟"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遗迹渐渐消失的感慨。这里的“宽”字用得甚妙,既指当时百姓生活的土地广阔,又隐含对过去辉煌时代的怀念。而“渐缺六朝坟”则明示了历史的流逝和物质文明的消亡。
中间两句"禾黍是亡国,山河归圣君",诗人通过生长在废墟上的野草来象征已经灭亡的国家,同时“山河归圣君”表达了对过去英雄、贤君统一山河的追思。
最后两句"松声骤雨足,几寺晚钟闻",则是诗人通过自然界的声音——松林中雨声和远处寺庙的晚钟声,来渲染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情调。这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追忆,也是对现实中的孤独与沉思的一种抒发。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遗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时光的无限怀念,以及面对历史变迁时的沉思与感慨。
不详
唐代晚期诗人。舒州(今安徽桐城。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春饮一杯酒,便吟春日诗。
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
鸟啭星沈后,山分雪薄时。
赏心无处说,怅望曲江池。
乡路穿京过,宁心去少同。
日斜寻阔碛,春尽逐归鸿。
独树河声外,凝笳塞色中。
怜君到此处,却背老莱风。
洪州向西顾,不忍暂忘君。
记得瀑泉落,省同幽鸟闻。
一回经雨雹,长有剩风云。
未定却栖息,前头江海分。
山下望山上,夕阳看又曛。
无人医白发,少地著新坟。
岁代殊相远,贤愚旋不分。
东归聊一吊,乱木倚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