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荒山的老农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青门何处觅侯封”以反问开篇,暗含对功名利禄的不屑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接着,“占得荒山老此农”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生活地点,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与对农耕生活的认同。
“云气有时遮矮屋,风涛无故响高松”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一方面描绘了云雾缭绕、山风呼啸的自然景象,另一方面则通过“矮屋”与“高松”的对比,展现了人物所处环境的简朴与自然的壮丽。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暗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肩泉自拟寻源入,腰石还思索米舂”两句进一步展示了人物的生活细节。通过“肩泉”与“寻源”,表现了老农对水源的重视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而“腰石”与“思索米舂”则体现了他对生活必需品的获取与加工过程的关注,以及对劳动的尊重。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老农勤劳朴实的形象,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理解。
最后,“人世欲閒閒不得,鸡声啼破五更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鸡鸣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象征着新的一天开始,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由与宁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诗通过对老农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