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齐

夷齐双骨已成尘,独有清名日日新。

饿死沟中人不识,可怜今古几何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翻译

伯夷和叔齐的遗骨早已化为尘土,
只有他们的高尚名声每天都在更新。

注释

夷齐:指伯夷和叔齐,古代两位坚守节操的贤士。
清名:高尚的名声,指他们的道德品质。
日日新:每天都有新的提升,象征他们的精神永存。
饿死:指他们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饿死在首阳山的故事。
沟中:指他们饿死的地方,可能是指首阳山的山谷。
人不识:世人不了解他们的事迹。
可怜:此处表示感慨,意为可惜。
几何人:多少人,指历史上像他们这样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和哀悼之情。"夷齐双骨已成尘"两句,通过夷齐二人的形象,表达了对古人忠诚节操的崇敬,以及时光荏苒、英雄殉命的无尽哀思。"独有清名日日新"一句,则强调尽管肉体消逝,但他们的美好名声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发光彩夺目,彰显了古人崇高品德的永恒价值。

后两句"饿死沟中人不识,可怜今古几何人"则是诗人对历史上那些不知名、未被世人认识到的英雄人物表示同情和惋惜。这里的“沟中”象征着边远无名之地,“饿死”则是对生前困苦遭遇的写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长河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悲剧人物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于历史沧桑、英雄辈出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夷齐等古代忠臣的怀念,抒发了诗人对忠诚品格的赞美和对历史中无名英雄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认识的深刻与悲壮。

收录诗词(1260)

司马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字:君实
  • 号:迂叟
  • 籍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
  • 生卒年:1019年11月17日-1086年

相关古诗词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其五)

沙溆鹤争飞,波光可染衣。

松江异淇水,信美不如归。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微]韵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其四)

岫贴晴天阔,舟缘石岸深。

遥知作书处,缆袅绿波心。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侵]韵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其三)

吴酿木兰春,红鲈白锦鳞。

玉盘聊下箸,初识紫丝莼。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真]韵

孙器之奉使淮浙至江为书见寄以诗谢之(其二)

晓棹旌旗迥,暮河钲鼓喧。

商船极目避,汉使一何尊。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