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开口有时非,开口有时是。
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
释迦老子碗鸣声,达磨西来屎臭气。
惟有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法泰所作的《偈十三首》中的第七首,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了深刻的禅意。诗人通过对比和比喻,阐述了语言表达的复杂性以及禅修的真谛。
"开口有时非,开口有时是",说明言语并非总是对的,也非全错,关键在于时机和内容是否符合真理。"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强调无论言语粗鲁还是细腻,只要触及事物的本质,即为正道。
接下来,诗人引用佛教典故,"释迦老子碗鸣声,达磨西来屎臭气",以释迦牟尼和达摩两位佛祖的教诲为例,指出即使是日常生活的简单事物,如碗鸣和屎臭,也可能蕴含深奥的智慧。
最后,以"唯有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作结,形象地描绘出一头在山前默默耕耘的水牛,它的存在和行动虽然平凡,却能发出照亮天地的光芒,寓意禅修者内心的清净与力量。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丰富,语言质朴,旨在引导人们透过表面看本质,领悟到禅修中不拘泥于形式,而在于内在修行的真谛。
不详
三角牯牛独脚舞,两轮石磨绕空飞。
新生孩子擎铁棒,直上须弥打一槌。
一雁度长空,影落寒江水。
水无沉影心,雁无遗踪意。
踪影两相忘,凭何为的旨。
篱边金菊黄,江上芙蓉翠。
一叶落,天下秋,看看空际火云收。
万里长江净如练,谢家人不在渔舟。
开口错,合口丧,明眼衲僧无伎俩。
春风吹落桃李花,淡烟疏雨笼青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