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问答形式展开,探讨了佛学与智慧的关系。首句“问佛如何答慧超”,以一个求知者向佛寻求解答的姿态开始,引出对智慧的探索。次句“秤锤虽定价相饶”,运用比喻,秤锤代表智慧的衡量标准,无论定价如何,都愿意接受,强调智慧的价值和追求的坚定。
后两句“云中不睹双雕落,箭过新罗十万遥”进一步深化主题。前半句“云中不睹双雕落”描绘了一幅在云层中难以辨识事物的画面,暗喻在高深的智慧境界中,某些事物可能难以直接感知或理解。后半句“箭过新罗十万遥”则以箭飞过遥远的新罗国为喻,象征着智慧的传递与影响可能跨越时空,即使远在天边,其力量与价值依然存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探讨了智慧的本质、价值以及其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展现了诗人对佛学智慧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