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形式: 古风

翻译

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死后报答君恩惠。

注释

驱我去:逼迫我走出家门。
竟:究竟。
何之:往何处去。
之:往。
斯:这。
里:居民聚居的地方,指村里。
拙言辞:拙于言辞,不知该怎么说才好。
这里表现一种羞于启齿、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活动。
解余意:理解我的来意。
遗:赠送。
岂虚来:哪能让你(指诗人)白跑一趟。
谈谐:彼此谈话投机。
觞至辄倾杯:每次进酒总是一饮而尽。
觞:进酒劝饮。
辄:就,总是。
新知:新交的朋友。
言咏:吟咏。
感:感激。
子:对人的尊称。
漂母惠:像漂母那样的恩惠。
漂母,在水边洗衣服的妇女。
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当年韩信在城下钓鱼,有位漂母怜他饥饿,给他饭吃,韩信发誓日后报答此恩。
后来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果然派人找到那位漂母,赠以千金。
非韩才:没有韩信的才能。
衔戢: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
衔:马勒于口,勒不会掉落,意为永远不忘。
戢:收藏。
冥报:谓死后在幽冥中报答,这是古人表示日后重报的说法,非关迷信与否。
冥:幽暗,死者神魂所居。
贻:赠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饥饿中流浪,无处安身,只能四处乞讨以求生存的情景。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透露出一种无奈与自谦。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饥饿的驱使下,不得不外出乞讨,但却不知道最终会到哪里。这种无助和迷茫的情绪,是古代贫困士人常有的体验。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诗人走到一家门前,敲门请求施舍,而自己的话语也显得笨拙和不够顺畅。这里显示了诗人在乞讨时的羞涩和不易启齿。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这两句表明家中主人理解诗人的心意,并给予施舍,这份恩惠并非空穴来风。诗中的“岂”字表示疑问,但这里却是肯定主人的慷慨。

接下来的“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则描绘了主人与诗人之间的交流,直到晚上都在愉快地交谈,每次举杯都是满满的。这里不仅表现了主人的善良,也透露出诗人对这份款待的感激和享受。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诗人因为得到主人新的友谊而感到喜悦,于是便口占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这里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一个特点,即在情感的触动下自然而然地吟咏诗篇。

最后,“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则是诗人对比自己与历史上的贤母和伟大的文学家,如韩愈(韩昌黎),感到自愧。这里的“感子”指的是古代贤母的美德,而“漂母”则是对比中的一位慷慨施主,诗人通过这种比较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不敢与伟人相提并论之情。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贾。”这两句意味着诗人对于主人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感激,只能在心里默默地记住这份恩惠,并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回报。这里的“冥报”则是指未来的回报,而“以相贾”则是在比喻中寻找合适的方式来回报主人的恩情。

整首诗通过对乞讨生活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在困顿中的自尊、感激和期待,以及他与施主之间建立起的情谊。陶渊明在这首《乞食》中,以平实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温暖的人性世界,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于文学创作才能的自知之明。

收录诗词(138)

陶渊明(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于王抚军座送客

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形式: 古风

飞龙篇

芝盖翩翩。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先]韵

秋胡行

歌以咏言。大魏承天玑。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微]韵

应诏

肃承明诏,应会皇都。星陈夙驾,秣马脂车。

命彼掌徒,肃我征旅。朝发鸾台,夕宿兰渚。

芒芒原隰,祁祁士女。经彼公田,乐我稷黍。

爰有樛木,重阴匪息。虽有糇粮,饥不遑食。

望城不过,面邑不游。仆夫警策,平路是由。

玄驷蔼蔼,扬镳漂沫。流风翼衡,轻云承盖。

涉涧之滨,缘山之隈。遵彼河浒,黄阪是阶。

西济关谷,或降或升。騑骖倦路,载寝载兴。

将朝圣皇,匪敢晏宁。弭节长骛,指日遄征。

前驱举燧,后乘抗旌。轮不辍运,鸾无废声。

爰暨帝室,税此西墉。嘉诏未赐,朝觐莫从。

仰瞻城阈,俯惟阙庭。长怀永慕,忧心如酲。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