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独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无地卓锥生计难”点明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暗示出僧人可能曾经历过世俗的困苦,而后选择遁入空门以求心灵的解脱。接着,“且空双手到林间”则展现了他不带任何世俗之物,独自踏入自然界的决心和勇气。
“猥随碧水瞻明月,坚订白云赊好山”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碧水、明月、白云、好山,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山林之美,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超脱。
“岩石空边依草舍,藤萝低处著松关”描绘了庵居的环境,岩石、草舍、藤萝、松关,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画面,体现了僧人生活空间的独特与简朴,同时也暗示了与世隔绝的修行状态。
最后,“年来老去知何许,合向人间占断闲”表达了诗人对于年华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这里的“闲”,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空闲,更是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是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世界的高度概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僧人庵居生活中的孤独、宁静与超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