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静寄端午药煎

麸桃弄朝烟,含虫鍊百杵。

山人入药箓,捣日月逢午。

甘酸杂众味,能生玉池乳。

颇忆越吟人,性静无所苦。

中年白发生,寄以润肺腑。

为谢山中人,愿结山中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谢翱所作,名为《谢子静寄端午药煎》。诗中描绘了端午节期间,一位山人精心制作药煎的过程与心境。

首句“麸桃弄朝烟”,形象地描绘了清晨时分,山间雾气缭绕,仿佛麸桃在轻烟中舞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含虫鍊百杵”一句,通过描述捣药过程中的细节,展现了山人对药物制作的专注与虔诚。捣药百杵,不仅考验体力,更需耐心与技巧,这背后蕴含着对健康与生命的尊重。

“山人入药箓,捣日月逢午”进一步强调了时间与自然元素在药煎制作中的重要性。山人按照古老的药方(药箓)操作,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如正午)进行捣药,体现了对天地自然规律的遵循和敬畏。

“甘酸杂众味,能生玉池乳”则赞美了药煎的成分多样,味道丰富,能够滋养身体,如同玉池之乳般珍贵。这里不仅描述了药煎的功效,也隐喻了其对人心灵的滋养作用。

最后,“颇忆越吟人,性静无所苦”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不为外物所扰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中年之后,面对生活的种种,诗人或许更加珍惜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中年白发生,寄以润肺腑”则点明了药煎对于身体健康的实际帮助,尤其是对于肺部的滋养与调理。这不仅是对药物功效的肯定,也是对生活智慧的体现。

“为谢山中人,愿结山中侣”表达了诗人对山中人的敬意与渴望与之结伴的愿望,体现了对自然生活与和谐共处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端午药煎的制作过程及其对人体的益处,还蕴含了对自然、健康、平静生活的深刻思考与追求。

收录诗词(294)

谢翱(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皋父,又号晞发子。恭帝德祐中元兵南下,文天祥开府延平,率乡兵数百人投之,任咨议参军。及天祥兵败,脱身潜伏民间,避地浙东。尝过严陵,登钓台,祭奠天祥,有《西台恸哭记》传世。后至浦江,与方凤、吴思齐等结月泉吟社。卒,友人方凤、吴思齐等从其初志葬于钓台南。有《晞发集》,编有《天地间集》、《浦阳先民传》等

  • 字:皋羽
  • 号:宋累
  • 生卒年:1249—1295

相关古诗词

因北游者寄峨眉家先生先生曾宰建之浦城故末章及之二首(其一)

灵关高缥缈,缥缈出曾城。

其上盘紫云,倏忽牛马形。

交青不栖树,浴彼清泠泓。

唯有孤鸑鷟,衔命此山灵。

迎风溯寥廓,杳杳西北征。

羽毛中道折,六月霜霰零。

回首灵关云,泪下如悬缨。

形式: 古风

因北游者寄峨眉家先生先生曾宰建之浦城故末章及之二首(其二)

江淹所治县,粤王曾种树。

山人雨后来,空台唯宿莽。

故人出端平,子孙今不武。

寥寥南峰寺,枯禅尚灵雨。

犹记桐乡祠,影前及僧语。

形式: 古风

寄东白许元发

昔我来南方,采药与君遇。

仙核堕寒芜,水花明远渚。

云空参语外,露下离立处。

别来荒烟中,五阅寒与暑。

寒暑岂异初,肌发不如故。

闻处人道变,未得世病愈。

驱车望东白,此情那可溯。

倘及乘青蜺,为君拂尘羽。

形式: 古风

秋暑饮僧舍分韵得界字

夜露摇井梧,明河涵左界。

酣眠知何益,筋力久已懈。

馀氛薄中餐,幅巾无所挂。

欲去岂不能,有兴辄中败。

浮醅济瓜茗,阴鼎漉姜芥。

忽醉此山中,解衣如脱械。

凉飔扫地生,尘暑焚香迈。

空巢见落毛,石发卷如虿。

形式: 古风 押[卦]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