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忧旱》由清代诗人张鹏翮所作,表达了对旱灾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社会民生的关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首联“五月神州旱未消,云霓入望碧天遥”描绘了五月时节,大地因旱灾而干涸,天空虽远望可见云霓,却无法带来雨水解救大地的干旱。这里通过“碧天遥”与“旱未消”的对比,形象地展示了旱情的严重与持续。
颔联“徒劳圭璧登清庙,未见风雷动紫霄”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以“圭璧”象征祭祀的隆重与虔诚,但即使在如此庄严的仪式下,也无法唤来风雨,暗示了自然力量的无能为力,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隐喻,即尽管人们尽力祈求,但实际效果有限。
颈联“功令只今蠲聚敛,闾阎何事尚萧条?”转而关注社会现实。诗人指出,虽然政府已经减免了赋税,但民间的生活依然萧条,这反映了政策执行与民众生活改善之间的脱节,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呼唤。
尾联“谁家忽有清商曲?永夜朱弦空自调。”以音乐的比喻,表达了对社会和谐与安宁的渴望。即便有人在夜晚弹奏着美妙的乐曲,但这种美好的声音似乎只能在寂静中回响,无人倾听,象征着社会整体的冷漠与疏离。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自然景象与社会现象的对比,深刻揭示了诗人对旱灾及其背后社会问题的忧虑,以及对改变现状、实现社会公正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