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岁事荒凉晚易悲,西风日夜弄寒威。
秋来寡妇尤勤织,谁是行人未有衣。
常恐衰颜随节换,空看落叶倚风飞。
从来最是悲秋者,况是悲秋客未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萧瑟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悲凉之情。开篇“岁事荒凉晚易悲,西风日夜弄寒威”两句,设置了整首诗的基调,岁月匆匆,时光易逝,加上秋季的到来,自然界的肃杀,以及西风的凛冽,使人不禁感到悲从中来。这里的“晚易悲”暗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常感和悲凉。
接着,“秋来寡妇尤勤织,谁是行人未有衣”两句,则描绘了一位寡妇在深秋时节更加勤奋地织布,以期为家中或自己准备过冬的衣物。寡妇这个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激发读者的同情和怜悯之心,这里则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在寒冷季节中的生存困境。
“常恐衰颜随节换,空看落叶倚风飞”两句,则转向个人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界的变迁。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青春不再的忧虑,以及面对秋天枯黄落叶时的无力感。
最后,“从来最是悲秋者,况是悲秋客未归”两句,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的悲秋情怀。这里的“悲秋者”指的是诗人自己,而“况是悲秋客未归”则加重了这种悲凉之感,因为作为旅途中的客人,更增添了一份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与不舍。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深切的人生哲理和对秋天独有的情感体验,是一首表现力强、情感丰富的古典诗歌。
不详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暑云无雨易飞扬,旱日当天不可望。
浪走俗尘无远到,不如嘉树坐馀凉。
巳嫌风少难平暑,更被蝉饥取实肠。
梦到周公才我事,如何陶令说羲皇。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无双亭下枝,密密复稀稀。
蚌碎珠骈出,须牵蝶合围。
会须珍作宝,常恐散成飞。
况是东风后,游人莫易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