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

岁事荒凉晚易悲,西风日夜弄寒威。

秋来寡妇尤勤织,谁是行人未有衣。

常恐衰颜随节换,空看落叶倚风飞。

从来最是悲秋者,况是悲秋客未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随着年事渐高,夜晚的凄凉更容易引发悲伤,西风不分日夜地带来寒冷的气息。
秋天到来,寡妇们更加勤奋地纺织,但又有谁能为那些还未穿上冬衣的旅人准备呢?
我常常害怕衰老的容颜会随着季节变换而凋零,只能看着落叶在风中飘落。
自古以来,人们就多在秋天感到悲伤,更何况我现在是一个身在异乡、无法归家的悲伤之人。

注释

岁事:年事。
荒凉:凄凉。
晚易悲:夜晚更易感伤。
西风:秋风。
弄寒威:带来寒冷。
秋来:秋天来临。
寡妇:丧偶的妇女。
尤勤织:特别勤劳地纺织。
行人:旅人。
未有衣:没有准备好衣服。
衰颜:衰老的容颜。
随节换:随着季节变换。
落叶:飘落的树叶。
倚风飞:在风中飘飞。
从来:自古以来。
最是:最为。
悲秋者:悲秋之人。
况是:更何况。
客未归:旅人尚未归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萧瑟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悲凉之情。开篇“岁事荒凉晚易悲,西风日夜弄寒威”两句,设置了整首诗的基调,岁月匆匆,时光易逝,加上秋季的到来,自然界的肃杀,以及西风的凛冽,使人不禁感到悲从中来。这里的“晚易悲”暗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常感和悲凉。

接着,“秋来寡妇尤勤织,谁是行人未有衣”两句,则描绘了一位寡妇在深秋时节更加勤奋地织布,以期为家中或自己准备过冬的衣物。寡妇这个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激发读者的同情和怜悯之心,这里则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在寒冷季节中的生存困境。

“常恐衰颜随节换,空看落叶倚风飞”两句,则转向个人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界的变迁。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青春不再的忧虑,以及面对秋天枯黄落叶时的无力感。

最后,“从来最是悲秋者,况是悲秋客未归”两句,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的悲秋情怀。这里的“悲秋者”指的是诗人自己,而“况是悲秋客未归”则加重了这种悲凉之感,因为作为旅途中的客人,更增添了一份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与不舍。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深切的人生哲理和对秋天独有的情感体验,是一首表现力强、情感丰富的古典诗歌。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暑中懒出

暑云无雨易飞扬,旱日当天不可望。

浪走俗尘无远到,不如嘉树坐馀凉。

巳嫌风少难平暑,更被蝉饥取实肠。

梦到周公才我事,如何陶令说羲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暑旱苦热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形式: 古风

暑热思风

坐将赤热忧天下,安得清风借我曹。

力卷雨来无岁旱,尽吹云去放天高。

岂随虎口令轻啸,愿助鸿毛绝远劳。

江海可怜无际岸,等闲假借作波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琼花

无双亭下枝,密密复稀稀。

蚌碎珠骈出,须牵蝶合围。

会须珍作宝,常恐散成飞。

况是东风后,游人莫易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