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申公的怀念和感慨。首句"片言不合去何迟",申公可能因为与某人意见不合,离开显得犹豫不决,暗示了他深思熟虑的性格或当时的复杂环境。次句"又似当年在楚时",将申公比作过去的某个时期(可能是指他在楚国的经历),强调了他的历史地位和过去的影响力。
后两句"束帛蒲轮无报效,至今天子不迎师"进一步揭示了申公的贡献未被充分认可,尽管他曾有功于国家,但现今的天子并未以应有的礼遇迎接他。这既是对申公的惋惜,也暗含对当政者未能识人用人的批评。整首诗通过申公的故事,寓言式地反映了历史人物的际遇与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