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诗六章(其三)

切切复切切,泪尽琴弦绝。

愤气吐不出,内作心肝热。

朝浆渴不胜,暮潦浊不清。

何以慰我怀,安得沧海冰。

形式: 古风

翻译

低声细语又断续,泪水湿透了琴弦直到尽头。
心中的愤怒无法宣泄,内心像着火般炽热。
早晨的汤水喝不下去,傍晚的积水浑浊不清。
有什么能安慰我这颗心,何处寻找那沧海的寒冰?

注释

切切:形容声音低微而连续不断。
泪尽:眼泪流干。
琴弦绝:琴弦断裂。
愤气:愤怒的情绪。
心肝热:内心如火烧灼。
朝浆:早晨的汤水。
暮潦:傍晚的积水。
慰我怀:安慰我的心情。
沧海冰:比喻极冷的海水或内心的冷静。

鉴赏

这首诗是王令的《哭诗六章(其三)》,创作于宋代。诗人在这里表达了深沉的悲哀与愤懑之情。

"切切复切切,泪尽琴弦绝。"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悲伤,泪水如断了琴弦一般,无法继续流淌,表达了一种深不见底的哀伤。

"愤气吐不出,内作心肝热。" 这里的“愤气”指的是诗人心中的郁结与不平,而这种情绪又难以言表,只能在心中酝酿,造成一种内心的煎熬。

接下来的两句 "朝浆渴不胜,暮潦浊不清。" 则用水的干涸和混浊来形容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就像早晨的水无法解渴,晚上的水又无法澄清一样。

最后两句 "何以慰我怀,安得沧海冰。" 诗意在探寻如何才能抚慰自己的哀伤,以及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内心如同沧海之冰一般宁静和冷冽。这也显示了诗人对于内心平静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琴弦断裂、泪水枯竭、愤懑难言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是一篇情真意切、笔力沉郁的作品。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哭诗六章(其二)

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

形式: 古风

哭诗六章(其一)

死者徒已死,思之恨无涯。

生者非素心,还作死者嗟。

今古悲略同,斯道竟奈何。

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歌。

形式: 古风

哭辞

一哭摧心肝,屡哭彫朱颜。

心肝摧日痛,朱颜彫日乾。

二十人未壮,我衰已毛斑。

古人不得见,今人诚可叹。

形式: 古风

唐介

以谏得罪者为谁,四海多作唐介诗。

俗儿口狭文字碎,欲状介事语反卑。

嗟嗟我亦介之徒,此恨不助掀目眉。

三更灯死百虑息,四睫不交双目眵。

推枕起坐壮介节,以手扪臆为介思。

信乎介亦壮男子,直能金铁其肝脾。

雷霆之怒万钧重,人主之威犹过之。

一语所犯百死在,要领可断族可夷。

堂堂介也人之难,不畏所畏将所持。

捧书入奏伏文陛,身视赴死如食饴。

面折庭诤语论险,直舌铁硬坚不移。

天子怒叱大臣语,众笏交抵侔戈挥。

如何面笑目不瞬,气不略詟颜怡怡。

即日议下得远斥,中使临遣监妻儿。

奈何左右口吻毒,只有死请无还辞。

然今天子甚明圣,虽暂盛怒终复归。

呜呼能对治乱鉴,介也能抆其瑕疵。

语曰五谏吾从讽,仲尼逮有激而为。

后世巽懦禄位徒,缘此粉饰尸素非。

必也事有不得已,宜乎讫死争不回。

伟哉介也已不朽,日月为字天为碑。

寄语琐琐媒孽子,介纵蹈死吾何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