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诗六章(其一)

死者徒已死,思之恨无涯。

生者非素心,还作死者嗟。

今古悲略同,斯道竟奈何。

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歌。

形式: 古风

翻译

死去的人已经无法复生,思念之情无边无际。
活着的人并非初衷,也发出对逝者的哀叹。
古今人们的悲伤大致相同,面对这样的命运又能如何呢。
悲伤的琴声容易断绝,哭泣的歌词难以唱出。

注释

死者:去世的人。
徒:仅仅,只是。
已死:已经死亡。
恨:深深的遗憾。
生者:活着的人。
非素心:并非最初的意愿或本意。
死者嗟:对逝者的哀叹。
今古:古今。
悲略同:悲伤大致相同。
斯道:这种情形。
奈何:怎么办,无可奈何。
哀弦:悲伤的琴弦。
直易绝:容易断绝,形容悲伤强烈。
哭词曲:哭泣的歌词。
难歌:难以唱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哭诗六章》中的第一首,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哀思和对生者无情行为的批判。诗中“死者徒已死,思之恨无涯”表现了诗人对逝者无法慰藉的心情,哀思如海,无边无际。“生者非素心,還作死者嗟”则是对那些生活中的冷漠者进行指责,他们没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肠,对逝者的去世视若无睹。

接着的“今古悲略同,斯道竟奈何”表达了诗人对于生与死、古今更替的哀叹,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面对死亡和离别,人们总是感到悲伤和无奈。而最后两句“哀弦直易绝,哭词曲难歌”则写出了诗人在悲痛中想要借助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发现即使是哀婉的琴声也不足以表达心中的哀痛,哭词更是难以用曲调来完全传递。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人性的批判,展现了一个深刻而复杂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哭辞

一哭摧心肝,屡哭彫朱颜。

心肝摧日痛,朱颜彫日乾。

二十人未壮,我衰已毛斑。

古人不得见,今人诚可叹。

形式: 古风

唐介

以谏得罪者为谁,四海多作唐介诗。

俗儿口狭文字碎,欲状介事语反卑。

嗟嗟我亦介之徒,此恨不助掀目眉。

三更灯死百虑息,四睫不交双目眵。

推枕起坐壮介节,以手扪臆为介思。

信乎介亦壮男子,直能金铁其肝脾。

雷霆之怒万钧重,人主之威犹过之。

一语所犯百死在,要领可断族可夷。

堂堂介也人之难,不畏所畏将所持。

捧书入奏伏文陛,身视赴死如食饴。

面折庭诤语论险,直舌铁硬坚不移。

天子怒叱大臣语,众笏交抵侔戈挥。

如何面笑目不瞬,气不略詟颜怡怡。

即日议下得远斥,中使临遣监妻儿。

奈何左右口吻毒,只有死请无还辞。

然今天子甚明圣,虽暂盛怒终复归。

呜呼能对治乱鉴,介也能抆其瑕疵。

语曰五谏吾从讽,仲尼逮有激而为。

后世巽懦禄位徒,缘此粉饰尸素非。

必也事有不得已,宜乎讫死争不回。

伟哉介也已不朽,日月为字天为碑。

寄语琐琐媒孽子,介纵蹈死吾何悲。

形式: 古风

夏日平居奉寄崔伯易兼简朱元弼(其二)

怃怃庭下树,阴影日已敷。

癯癯闭门人,簟席自卷舒。

高枝就远冠,曲枝挂裳裾。

还来从此息,卧视诗与书。

桓桓门外客,从徒驾骊驹。

不知来何闻,乃肯顾我闾。

呼儿往应门,谓言出在涂。

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

以予拙语言,无以得客娱。

一不当客意,恐与世患俱。

不如两相忘,何能效纷如。

形式: 古风

夏日平居奉寄崔伯易兼简朱元弼(其一)

天风变春和,昼日差夏永。

门阑闭无事,燕雀去益静。

纷翻诗书帙,弃散懒收整。

时来就枕卧,复可取窥省。

心恬逐物闲,迹阔与世屏。

鲜鲜南山暖,秀色在脩岭。

苟嫌安坐慵,还可远游骋。

自缘智能薄,反得闲暇幸。

交朋久相远,疏懒欲谁警。

形式: 古风 押[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