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宁陵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汴水奔流,日驰三百里,我的船儿向东顺流而下,还张起了白帆。
清晨时离开杞国,刮着微微的北风;晚上泊舟宁陵,月亮正照着南边的舷窗。
一棵老树满带着清霜,凉风吹来,窣窣作响;花儿上凝聚着寒露,慢慢滴落,连绵不断。
我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处,眼前的水色与天光都是蔚蓝。

注释

宁陵:今河南宁陵县。
汴水:即汴河,在今河南境内,流入黄河。
扁舟:小船。
旦辞:清晨辞别。
杞国:古国名,今河南杞县。
窣窣:象声词。
形容细小的声音。
寒花:寒冷时节开放的花。
多指菊花。
垂露:露珠下滴。
毵毵:细长的样子。
亦作“毶毶”。
茫然:犹惘然。
失意的样子。
不悟:不知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韩驹乘坐小船沿汴水东下的情景。首句"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便开帆"展现了水流之急和行船的轻快。接着,"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通过时间的变化,描述了旅程中的昼夜交替,以及方向感的微妙变化。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毵毵"两句,运用拟声词和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秋夜的静谧与凄清,老树在寒霜中发出瑟瑟声响,而冷露滴落在寒花上,声音细微而清晰。最后,"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以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对周围环境的融合,表达了他沉浸在旅途景色中的深深感触,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诗人的情感流露,展现了宋代文人旅途中的孤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收录诗词(421)

韩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论家。学者称他陵阳先生。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字:子苍
  • 号:牟阳
  • 籍贯: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
  • 生卒年:1080~1135

相关古诗词

登赤壁矶

缓寻翠竹白沙游,更挽藤梢上上头。

岂有危巢与栖鹘,亦无陈迹但飞鸥。

经营二顷将归老,眷恋群山为少留。

百日使君何足道,空馀诗句在江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题湖南清绝图

故人来从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

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

下有潇湘水清泻,平沙侧岸摇丹枫。

渔舟已入浦溆宿,客帆日暮犹争风。

我方骑马大梁下,怪此物象不与常时同。

故人谓我乃绢素,粉墨妙手烦良工。

都将湖南万古愁,与我顷刻开心胸。

诗成画往默惆怅,老眼复厌京尘红。

形式: 古风

念奴娇.月

海天向晚,渐霞收馀绮,波澄微绿。

木落山高真个是,一雨秋容新沐。

唤起嫦娥,撩云拨雾,驾此一轮玉。

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

不见弄玉吹箫,尊前空对此,清光堪掬。

雾鬓风鬟何处问,云雨巫山六六。

珠斗斓斑,银河清浅,影转西楼曲。

此情谁会,倚风三弄横竹。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双柱擎天

白鹤岧峣枕江曲,接岫连峰衍林麓。

石堂峻峭万山雄,拥翠亭亭多乔木。

双撑石柱峙东南,势力擎天名不俗。

钟英特产栋梁材,不坠簪缨美如玉。

左接蓬莱右洞天,峰前水带萦九曲。

依然幻出武陵源,拟就峰傍新卜筑。

鹤归错认华表存,应笑世人枉追逐。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