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侍宴望海应诏

从军渡蓬海,万里正苍苍。

萦波回地轴,激浪上天潢。

夕云类鹏徙,春涛疑盖张。

天吴静无际,金驾俨成行。

戈船凌白日,鞭石耿虹梁。

电举朝宗外,风驱韩貊乡。

之罘初播雨,辽碣始分光。

麾城湛□□,□□□□□。

同文渐边服,入塞伫歌倡。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翻译

出征横渡蓬莱海,万里行程天地苍茫。
波涛环绕地球轴,狂澜冲击天河水塘。
傍晚云彩像大鹏展翅,春潮涌动如巨盖张开。
天神吴静静无边,金色战车整齐排列成行。
兵器船只直指白昼,挥鞭击石显现出彩虹般的桥梁。
电闪雷鸣,朝拜大海之外,风力驱使韩貊之地。
之罘开始洒下甘霖,辽碣之地开始散发光芒。
指挥之城深沉宁静,具体内容不明。
文化交融逐渐扩展到边境,期待入塞时歌声高扬。

注释

蓬海:古代神话中的东海名。
苍苍:形容广阔无垠、迷茫的样子。
地轴:古人认为地球的轴线。
天潢:星宿名,象征天河。
戈船:装备有戈矛的战船。
鞭石:比喻力量强大,能驱使石头移动。
韩貊:古代对东北地区民族的统称。
麾城:指挥的城堡或城市。
湛:深沉,这里形容城池的寂静。
□□:原文缺失,无法确定具体字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图景。开篇“从军渡蓬海,万里正苍苍”两句,设定了整个画面的宏大气势,蓬莱之水不仅象征着遥远的边疆,而且“苍苍”二字强调了其广阔与深邃。紧接着,“萦波回地轴,激浪上天潢”进一步渲染了海涛汹涌的动态美。

诗人通过对夕云和春潮的描写,如“夕云类鹏徙,春涛疑盖张”,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力与变幻。接着,“天吴静无际,金驾俨成行”一句中,“天吴”可能指代远古神话中的海神,暗示着诗人对于海洋力量的敬畏之情,而“金驾俨成行”则是对帝王权威的一种象征性表达。

下文转向军旅生活,如“戈船凌白日,鞭石耿虹梁”描述了战舰破浪前行的情景,“电举朝宗外,风驱韩貊乡”则表现了战争的紧迫感和动员的迅速。最后两句“之罘初播雨,辽碣始分光”描绘了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以及边塞地区昏黯的天气。

末尾部分“麾城湛□□,□□□□□。”由于文本不完整,我们无法得知诗人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但可以推测这应该是对军营生活的一种描绘或者是对于远方家园的思念之情。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军旅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辽阔与战争的紧张气氛,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

收录诗词(5)

褚遂良(隋末唐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政治家、书法家,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后在唐朝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后坚决反对武则天为后,遭贬潭州(长沙)都督,武后即位后,转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北境清化)刺史,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工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 字:登善
  • 籍贯:杭州钱塘
  • 生卒年:公元596年-公元659年

相关古诗词

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

王功先美化,帝略蕴戎昭。

鱼骊入丹浦,龙战起鸣条。

长剑星光落,高旗月影摇。

昔往摧勍寇,今巡奏短箫。

旌门丽霜景,帐殿含秋飙。

河池水未结,官渡柳初凋。

边烽夕雾卷,关陈晓云销。

鸿名兼辙迹,至圣俯唐尧。

睿藻烟霞焕,天声宫羽调。

平分共饮德,率土更闻韶。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千花苑外韶芳暖,一鸟山边翠色寒。

形式: 押[寒]韵

雁塔

峥嵘澈倒景,刻峭俯无地。

勇进攀有缘,即崄恐迷坠。

窅然丧五蕴,蠢尔怀万类。

实际罔他寻,波罗必可致。

南山缭上苑,祇树连岩翠。

北斗临帝城,扶宫切太清。

餐和裨日用,味道懿天明。

绿野冷风浃,紫微佳气晶。

驯禽演法要,忍草藉经行。

本愿从兹适,方知物世轻。

形式: 古风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瑞塔临初地,金舆幸上方。

空边有清净,觉处无馨香。

雨霁微尘敛,风秋定水凉。

兹辰采仙菊,荐寿庆重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