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诗.道法堂检点三帝御书

日脚退前楹,崇堂豁明净。

缣缃出百函,翰墨睹三圣。

舒张溢墙壁,灿烂累签㡠。

鸾龙交飞翻,金石避坚硬。

毫无半分弱,大至袤丈劲。

真行体兼精,篆籀法毕正。

篇章入题写,作者一何幸。

伟哉天纵能,岂谓学成性。

名山遍藏蓄,终古得辉映。

墨客徒醉心,黄冠荷覃庆。

尝思八世主,覆焘足仁政。

诗书所敷扬,乃独蔑此命。

将非史官略,纪叙非尽并。

不然天日资,肯特记名姓。

或应淳古治,不以馀艺竞。

肤浅难考评,随群但称盛。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道法堂内检阅三皇御书的情景,充满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与赞叹。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鸾龙交飞翻”、“金石避坚硬”,生动地展现了御书的华美与庄严。

诗的开头“日脚退前楹,崇堂豁明净”,描绘了阳光洒在宽敞明亮的大厅内,为接下来的御书展示营造了庄重的氛围。接着,“缣缃出百函,翰墨睹三圣”,通过大量书籍和御书的展示,突出了古代文化的丰富与珍贵。

“舒张溢墙壁,灿烂累签㡠”进一步强调了御书的规模与辉煌,仿佛整个墙壁都被御书所覆盖,光彩夺目。而“鸾龙交飞翻,金石避坚硬”则通过动态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御书的精美与力量,连自然界的鸾龙与金石都为之敬畏。

“毫无半分弱,大至袤丈劲”则赞美了御书的雄健与完美,无论是细微之处还是宏大之笔,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真行体兼精,篆籀法毕正”则肯定了御书在书法艺术上的全面性和严谨性。

“篇章入题写,作者一何幸”表达了对御书作者的崇高敬意,认为他们能够创作出如此伟大的作品,是无比幸运的。“伟哉天纵能,岂谓学成性”则赞美了上天赋予的天赋,使得这些作品得以诞生,而非仅仅依靠后天的学习。

“名山遍藏蓄,终古得辉映”强调了御书的价值与影响力,它们如同名山一般,被广泛收藏,永远闪耀着光芒。“墨客徒醉心,黄冠荷覃庆”则表达了对御书的喜爱与敬仰之情,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道士,都对此深感欣慰。

最后,“尝思八世主,覆焘足仁政”提到了古代帝王的仁政,认为正是他们的治理,才使得文化得以繁荣。“诗书所敷扬,乃独蔑此命”则强调了诗书在传播文化中的重要性,认为它们超越了命运的限制,影响深远。

“将非史官略,纪叙非尽并”表达了对历史记载可能存在的遗漏的思考,认为或许是因为史官的疏忽,导致某些重要信息未能完整记录。“不然天日资,肯特记名姓”则从另一个角度推测,认为上天赋予了这些作品以特殊的意义,不仅是为了纪念作者,更是为了传承文化。

“或应淳古治,不以馀艺竞”则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在古代淳朴的治理下,人们更注重精神与道德的培养,而不是追求其他技艺的竞技。“肤浅难考评,随群但称盛”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评价标准的反思,认为过于肤浅的标准难以真正评价作品的价值,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内在的品质与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道法堂内御书展示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化的辉煌与价值,同时也对文化传承、历史记载以及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收录诗词(356)

吕南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麻姑山诗.无为阁见杨杰记仙都花

山风吹春来,仙花靓如面。

芳馨岂不美,俗耳未肯贱。

吾闻西州地,薪以牡丹爨。

何嫌此中花,开落无人看。

形式: 古风

麻姑山诗.望秦人峰

此地去秦中,赢粮每三月。

秦人不厌远,期以一死脱。

何言幸可数,久竟各存活。

得非潜逃心,世爱多洗割。

迥然深林岭,云气长不灭。

避俗可成仙,斯言盖疏阔。

余来翠峰地,把酒望深樾。

不见云霞身,山禽但惊聒。

形式: 古风

麻姑山诗.三门桥望五星峰

弄水石桥西,退荫百尺松。

看山同羽人,初问五星峰。

为我袖手指,当前秀蒙笼。

平排五青尖,似拱寥阳宫。

自外虽峛崺,其高莫能同。

固知天下名,有以形类通。

不然天精纬,讵或聚此中。

他山冈阜名,顿拔亦俊雄。

民耕牛羊践,称谓谁与宗。

维此古洞府,群仙屡从容。

烟霞庇草木,题号更峻崇。

融结俱土石,灵凡异遭蒙。

想当有初物,岂自知所从。

嗟嗟蓬荜士,何用羡帝公。

形式: 古风

麻姑山诗.问玳瑁石所出

陂陀土中石,含彩若龟贝。

伊谁攻取之,传玩诧奇怪。

山家厌搜凿,养草事蔽盖。

閒名偶流闻,尚自困酬对。

咨嗟人间世,岂直文为害。

大有可用姿,难能免侵败。

他山石不美,粗杂等顽块。

奈何亦争求,烂漫入磨扢。

情知既有物,顺以除恶爱。

不然悠悠生,孰在形器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