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人生与宇宙的深刻哲理。
首句“碧水映孤峰,寒潭迎皎月”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碧绿的水面倒映着孤独的山峰,清澈的寒潭迎接明亮的月亮,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宇宙的和谐。
接着,“尔我不知宗,须弥足底越”则引出对自我认知的反思,指出我们往往不了解自己的本质,就像在须弥山脚下行走,却忽视了自己内在的宇宙。
“汝水若还清,汝身被水溺;汝柴若还燥,汝身被火燎”通过水与火的比喻,警示人们要警惕内心的清净与干燥,否则可能会陷入困境或遭受伤害,强调了内心状态的重要性。
“燎溺病同途,大梦原未觉”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内心的混乱和清净如同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是未觉醒的表现,暗示了追求内心平静与清明的必要性。
“汝能鞭起悬,空灵觉心反”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唤醒内心的智慧与觉知,如同从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自我。
“覆看渠非深,奥神光独耀”表达了对真理的探索和发现,指出真理并非深不可测,而是光芒四射,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
最后,“性真常现成,公案方知道”强调了本性的真谛是永恒存在的,只有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公案)才能真正理解它。
“便能稳坐毗卢,顶上吹清调”则是对最终境界的描绘,意味着通过内心的修炼,可以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和平和,如同坐在毗卢遮那佛的位置,头顶吹拂着清风,心灵得到净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寓意的语言,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内心的平静以及如何通过自我探索和修行达到心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