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其十四)

碧水映孤峰,寒潭迎皎月。

尔我不知宗,须弥足底越。

汝水若还清,汝身被水溺。

汝柴若还燥,汝身被火燎。

燎溺病同途,大梦原未觉。

汝能鞭起悬,空灵觉心反。

覆看渠非深,奥神光独耀。

性真常现成,公案方知道。

便能稳坐毗卢,顶上吹清调。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人生与宇宙的深刻哲理。

首句“碧水映孤峰,寒潭迎皎月”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碧绿的水面倒映着孤独的山峰,清澈的寒潭迎接明亮的月亮,象征着心灵的纯净与宇宙的和谐。

接着,“尔我不知宗,须弥足底越”则引出对自我认知的反思,指出我们往往不了解自己的本质,就像在须弥山脚下行走,却忽视了自己内在的宇宙。

“汝水若还清,汝身被水溺;汝柴若还燥,汝身被火燎”通过水与火的比喻,警示人们要警惕内心的清净与干燥,否则可能会陷入困境或遭受伤害,强调了内心状态的重要性。

“燎溺病同途,大梦原未觉”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内心的混乱和清净如同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是未觉醒的表现,暗示了追求内心平静与清明的必要性。

“汝能鞭起悬,空灵觉心反”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唤醒内心的智慧与觉知,如同从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自我。

“覆看渠非深,奥神光独耀”表达了对真理的探索和发现,指出真理并非深不可测,而是光芒四射,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

最后,“性真常现成,公案方知道”强调了本性的真谛是永恒存在的,只有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公案)才能真正理解它。

“便能稳坐毗卢,顶上吹清调”则是对最终境界的描绘,意味着通过内心的修炼,可以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和平和,如同坐在毗卢遮那佛的位置,头顶吹拂着清风,心灵得到净化。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寓意的语言,引导读者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内心的平静以及如何通过自我探索和修行达到心灵的升华。

收录诗词(22)

契此(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其十五)

白屋安贫终暂计,夕阳归路岂知还?

莲花佛国深深处,出世芳踪不可攀。

形式: 偈颂 押[删]韵

颂布袋和尚

兜率宫中阿逸多,不离天界降娑婆。

相逢为我安心诀,万劫千生一刹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游南雁荡

遐僻山深自晦明,峨峨千态画难成。

半空高挂龙湫瀑,万仞宏开金石城。

日射岚光轻锁黛,泉飞竹径细鸣筝。

隐山无路停骖问,拂拂清风两腋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云幽一只箭,虚空无背面。

射去遍十方,要且无人见。

形式: 偈颂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