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中夏日

珍簟舒明玉,凉窗纳碧天。

殿楼传远鼓,宫井取深泉。

竹箨风频脱,榴房晚更鲜。

却惊非故国,五月未闻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珍贵的竹席铺展如明玉,清凉的窗户接纳了碧蓝天空。
宫殿的楼阁传来远处的鼓声,宫中的井水汲取自深深的源泉。
竹笋在风中频繁地脱落外壳,石榴的果实傍晚时分更加鲜艳。
然而我却惊讶,这里并非故乡,五月竟然还未听到蝉鸣。

注释

珍簟:珍贵的竹席。
舒:展开。
明玉:比喻光滑明亮的物体。
凉窗:清凉的窗户。
殿楼:宫殿的楼阁。
远鼓:远处的鼓声。
宫井:宫中的井。
深泉:深深的泉水。
竹箨:竹笋的壳。
脱:脱落。
榴房:石榴的果实。
晚更鲜:傍晚时分更加鲜艳。
故国:故乡。
五月:农历五月。
闻蝉:听到蝉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静而清凉的夏日景象。诗人通过对珍簟(一种精美器物)和明玉的描述,营造出一派清新脱俗的意境。"凉窗纳碧天"则是说在凉爽的窗前,可以尽收蓝天入目,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

接下来的"殿楼传远鼓,宫井取深泉",通过对古代建筑和水井的声音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古典文化的向往与赞美。这种声音在静谧中显得尤为突出,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份宁静。

紧接着的"竹箨风频脱,榴房晚更鲜"则是对夏日景色的一种生动描绘。竹箨在风中轻轻摇曳,声音清脆,而榴花之所以在傍晚时分显得更加鲜艳,是因为自然光线的柔和让它们散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最后两句"却惊非故国,五月未闻蝉"表达了诗人对于异乡生活的感慨。在夏日,当蝉鸣声应该是常见的情景,但在这异乡之地,却因其稀缺而显得格外珍贵。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也强调了他所处环境与内心世界之间的差距。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和生活细节的精致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宁静的意境。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馆中桃花

蓬壶深绝锁方菲,初见仙桃第一枝。

天近自应风景别,春长莫恨化工迟。

相重朱户人稀到,半掩香苞蝶未知。

想像江南今盛发,亦经频雨稍离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黄几道挽词

当时京右盛朋从,邂逅经旬托泮宫。

诗社苦吟霜月白,离亭纵饮酒杯空。

十年契阔江湖外,百岁推迁梦幻中。

行已临民俱可述,仍高孝友古人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黄州二首(其一)

客路深秋一转蓬,淮天牢落此将穷。

城开云水苍茫处,人在茅篁掩映中。

对岸武昌风月近,千年赤壁是非空。

悠悠陈迹慵开口,谩把筠竿伴钓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喜至亭

岭路蟠蟠石似龙,亭轩更在最高峰。

九江山水吾家近,四祖烟霞晚色浓。

吟兴不惟誇美景,行人当为破愁容。

前村有酒青帘远,强饮岩间水一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