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南昌黄次山

次山心地平如镜,照海照毛无少剩。

刘公诃之昏雾蒙,张公磨之复清莹。

张刘皆是善知识,大黄甘草各医病。

惊起荷山大字遂,?珑撞钟山答应。

夜灯午梵赛心愿,望归引领如鹤颈。

一朝骨祖在面前,笑不成声两目瞪。

小儿化去聊折灾,妇翁告殂适其命。

但得夫妻各身健,回观阁中夜鸣磬。

欲知成佛妙法门,不与人争是捷径。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名为《寄南昌黄次山》。诗中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友人黄次山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其人格品质的高度赞扬。

首句“次山心地平如镜”,以镜喻心,赞美黄次山的心地纯净无瑕,如同明镜一般,映照出世间万物的真实面貌。接着,“照海照毛无少剩”进一步强调了黄次山心性的广阔与深邃,能够洞察一切,无所遗漏。

“刘公诃之昏雾蒙,张公磨之复清莹”运用了历史典故,将黄次山比作能驱散迷雾、恢复清明的智者,暗示他能够帮助他人摆脱困惑,重获心灵的清澈。这里巧妙地融入了“大黄甘草各医病”的比喻,寓意黄次山不仅在精神上给予他人支持,更是在道德与智慧上为人们指引方向。

“张刘皆是善知识,大黄甘草各医病”一句,再次强调了黄次山作为良师益友的重要性,他如同药材般,既能治愈心灵的创伤,也能滋养精神的成长。

“惊起荷山大字遂,玲珑撞钟山答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黄次山影响力之广及深远,他的言行如同山间的大字,震撼人心;而他的智慧与德行又如同钟声,悠远回响,影响着周围的一切。

“夜灯午梵赛心愿,望归引领如鹤颈”描绘了黄次山在夜晚给予人们光明与希望,如同引导归家的鹤颈,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安慰。

“一朝骨祖在面前,笑不成声两目瞪”这一句充满了对黄次山离世的哀痛之情,表达了对失去这位精神导师的深切怀念。

最后,“小儿化去聊折灾,妇翁告殂适其命”则以家庭的变故,进一步强调了生命无常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对黄次山离去的无奈与接受。

“但得夫妻各身健,回观阁中夜鸣磬”表达了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黄次山精神遗产的传承与珍惜。

“欲知成佛妙法门,不与人争是捷径”则是对黄次山人格魅力的最高评价,认为他所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修行,更是通过无私的奉献和理解,引领他人走向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是一条通往精神解脱的最直接路径。

整首诗情感丰富,寓意深刻,既是对友人的深情悼念,也是对高尚人格的颂扬,体现了诗人对友情、智慧、道德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寄题紫府普照寺满上人桃花轩

武陵源深并溪入,无数桃花闹春色。

水面红云欲崩坏,波间烂锦光相射。

昔人误行偶见之,归来醉眼眩红碧。

秦时鸡犬不闻声,但觉晓窗烟雾白。

那知紫府亦仙源,此华万树烧晴川。

少年苾刍谁教汝,照花作意开幽轩。

灵云说悟被花笑,南泉欺客花不言。

何如睡足无一事,倚栏红雨春风颠。

愁来想见故山路,未归先作山中篇。

形式: 古风

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平沙落雁

湖容秋色磨青铜,夕阳沙白光濛濛。

翩翻欲下更呕轧,十十五五依芦丛。

西兴未归愁欲老,日暮无云天似扫。

一声风笛忽惊飞,羲之书空作行草。

形式: 古风

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远浦归帆

东风忽作羊角转,坐看波面纤罗卷。

日脚明边白岛横,江势吞空客帆远。

倚栏心绪风丝乱,苍茫初见疑凫雁。

渐觉危樯隐映来,此时增损凭诗眼。

形式: 古风

宋迪作八境绝妙人谓之无声句演上人戏余曰道人能作有声画乎因为之各赋一首.山市晴岚

宿雨初收山气重,炊烟日影林光动。

蚕市渐休人已稀,市桥官柳金丝弄。

隔溪谁家花满畦,滑唇黄鸟春风啼。

酒旗漠漠望可见,知在柘冈村路西。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