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杂咏三十韵(其三十)

相逢何用更喃喃,新得金人肘后函。

至道本来唯一默,吾生从此愿三缄。

曾无恶浪欺顽石,岂有惊涛下秃杉。

我纵不言君也会,是非留在七斤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咸]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成鹫创作的《马山杂咏三十韵》中的第三十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句“相逢何用更喃喃”,以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时的寒暄为引子,提出疑问:相逢之时,为何要喋喋不休?接着,“新得金人肘后函”一句,以“金人”象征智慧或知识,暗示通过获取新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言语。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言辞与智慧关系的思考。

“至道本来唯一默”,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至道”的理解,认为真正的智慧和真理往往在于沉默之中,而非言语的堆砌。这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

“吾生从此愿三缄”,表达了诗人希望从今以后能保持沉默,不再多言,以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增长。这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希望通过减少言语来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智慧的提升。

接下来的“曾无恶浪欺顽石,岂有惊涛下秃杉”,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人生的挑战与困难。顽石不畏恶浪,秃杉不惧惊涛,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决心,面对生活的波折,要像顽石和秃杉一样,保持坚定与勇敢。

最后两句“我纵不言君也会,是非留在七斤衫”,以“七斤衫”作为结束,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是非的淡然态度。即使不说出自己的观点,他人也能理解,而那些争论与是非,最终不过是生活中的琐事,不必过于在意。这反映了诗人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和自然景象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智慧、沉默、坚韧和超脱的追求。

收录诗词(1733)

成鹫(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芙蓉溪访梁孝廉

独木桥边溪水清,扁舟来往早潮生。

就园尝果逢僧至,下榻看山引鹤行。

高士一身皆道骨,大儿九岁有诗名。

此中莫道无征战,家养莎鸡教用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芙蓉溪避暑赠欧阳伟人

千家雨过巷人稀,近竹开门见翠微。

静处有风消烈暑,病中无日释寒衣。

溪翁坐对吴牛喘,山鸟低同野马飞。

辛苦西归老词客,不知曾否忆渔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雨夜怀家山诸子

小楼深坐一镫微,风雨凄清影自依。

乡国别来无只字,天涯相念各重扉。

病思就岳求苓术,梦喜还山见蕨薇。

一事无成君莫讶,章缝今已易三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早起书怀

晴光初散鸟声匀,病客眠多坐及晨。

风引村烟生曲突,水涵窗日上承尘。

发当短后从依佛,身到穷时重许人。

十里家山千里目,出门无地不迷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