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人生》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傅锡祺所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奈。
首联“人生底事不逍遥,进退劳劳暮复朝”开篇即以“底事”一词引出对人生意义的追问,紧接着“不逍遥”与“劳劳”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人在世间的忙碌与疲惫,无论早晚,都难以摆脱生活的束缚与压力。
颔联“任挂羊头还卖犬,亲知狗尾未宜貂”运用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典故,形象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表面光鲜亮丽,实则本质低劣的现象。同时,“亲知狗尾未宜貂”一句,通过将“狗尾”与“貂”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社会中某些人品行不端之人的批评,暗示了在人际关系中,真伪难辨的现实。
颈联“怒来欲现金刚目,折损私怜靖节腰”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前句“欲现金刚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怒与渴望公正,后句“折损私怜靖节腰”则是对个人品格的坚守与牺牲,体现了诗人面对不公时的矛盾心理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尾联“绿水青山无限好,何如回首伍渔樵”以自然美景为背景,反衬出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人似乎在说,尽管世间繁华,但真正的快乐或许在于回归自然,与渔樵为伴,过着简朴而自在的生活。这不仅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更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百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语言犀利,寓意深远,富有哲理,是清代末期文人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